1941年晋察冀军区反扫荡报告分析——武器装备的损失情况
对于以前,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历史记载,搞历史虚无主义,全都不信,当然不行。但盲从,一概都认为是正确的,不加分辨地给予引用,就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对一切以前遗留下来的历史记载,都要加以分析研究后才能确定它的真伪或准确程度,加以引用。
晋察冀八路军留传至今天的人员损失和武器装备的损失情况,基本上都是准确的,个别地方不大准确,我会在涉及到的地方加以指正。
晋察冀八路军在中早时期,只能凭战场上的缴获及民间收集来补充自己的武器弹药。到了1940年以后的中后期,晋察冀军区、包括一分区、平西挺进军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兵工厂,武器弹药紧张的情况有所好转。
但无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还是平西挺进军的兵工厂,只能用“再充填”的方式用旧子弹壳制造子弹,自己收集废铁铸造木柄手榴弹。手榴弹的弹药或者是自己土法制造的黑色火药,爆炸的威力有限;或者是自己从未爆炸的日军航空炸弹来收集黄色火药。
晋察冀八路军的中后期,1940年以后,由于处于相持阶段,战场上的缴获有限,晋察冀八路军只能以自己兵工厂制造的子弹和手榴弹作为主要的弹药补充。八路军兵工厂用旧子弹壳制造的再生子弹,在射程上、射击精度上、杀伤力上都有影响,远不如日伪军的原装子弹。尤其自制的手榴弹,由于填充的黑色火药威力有限,有时只能将自己铸造的手榴弹壳一炸两半,构不成杀伤力。有时还会出现不爆炸的哑弹。
就连日伪军,对缴获到的八路军制造的子弹和手榴弹也不屑一顾,常常是缴获到手后立即销毁。看晋察冀军区这个1941年的反扫荡图表中,日伪军缴获到手的八路军武器弹药不是个小数。
至于枪械等武器装备,处在“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下的晋察冀兵工厂只能修复部分损坏的枪械,但无法自己制造强些。在山西太行的八路军总部也建起了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从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进化到了初级工厂的阶段,据说,可以修炮,制造部分枪械,还试制成功了枪榴弹,与日军配备的掷弹筒相当。但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规模有限,只能为太行八路军服务,到不了晋察冀这一边。
为了改变武器装备不如日伪军的状况,八路军也会自己摸索制造“新式”武器装备,比如地雷。冀中地区在来自平津大学生的帮助下制造地雷,从1938年熊大缜就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的时期就开始了,一分区也是如此。
1938年,一分区曾建了一个司令部直属的工兵连,八十多人,由有文化的一些学生作为骨干,试制地雷。可惜技术不过关,试制的效果并不理想。曾经前后使用过三次,一次没有爆炸;一次提前爆炸,自己人牺牲了;还有一次正常爆炸,但爆炸的威力很小,给日军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
无奈之下,杨成武撤销了这个工兵连,人员被合并进炮兵连,1941年这个“炮工连”上交给晋察冀军区成立军区直属炮兵营。
这个不大成功的一分区第一代地雷制造者,还有人活了很久,据我所知,起码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前,还在吉林省军区白城军分区担任领导工作。从一分区出来到后来在吉林省工作的老同志,起码有几个人吧?他们相互间也有来往。
1943年,被撤销合并到晋察冀军区的原冀中军区,也给晋察冀八路军带来了三大对敌斗争的新经验,这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和敌后武工队。据说,在敌后武工队之前,曾有“挑帘战”一说,也尝试着推广过。但“挑帘战”在出其不意时可以使用,就像“空城计”一样,第二次就不灵了,日伪军有了提防。以后日伪军在进门挑开门帘之前,先向屋内开枪,一分区著名的战斗英雄武工队长彭景新就是这样牺牲的。
同样,地雷战也是有利有弊,搞得不好也会对八路军一方造成伤害。晋察冀军区根据冀中军区在沦陷的冀中地区广泛使用地雷的经验,开始向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各军分区广泛推广地雷的使用。杨成武一分区根据以往的经验,没有在主力部队中推广地雷战,所以地雷战只限于在易县民兵中推广使用。
一分区宣传科干事蔺柳杞是专门采访报道过地雷战的。1943年秋天,鬼子对一分区进行“百日大扫荡”,蔺柳杞在易县林泉(一团的驻地)一带采访当地民兵开展的地雷战,并写出文章《东线大门内,风雷四十里》,发表在《晋察冀画报》第五期上。在他的笔下,埋地雷时一名晋察冀表彰过的女民兵被炸死,另一次一名民兵被炸断了腿。
主力部队还是相信自己的“老三枪”:步枪、机枪、驳壳枪。
这个武器损失的图表中,至少有几个地方值得回味。
记性好的人,还记得在这个《晋察冀军区反扫荡战役总结》的开始部分吗?晋察冀军区曾点名批评一分区损失了由晋察冀军区兵工厂拨付给他们的七万发子弹。
我曾质疑过,惜子弹如命的一分区,不会轻易断送这七万发子弹,我疑似这七万发子弹被杨成武的警卫部队那三个连,总计五百出头的警卫部队给挪用了。其实这七万发子弹平均分到五百余人的头上,每个人也不过分到一百二三十发,比起每个人配备两百发子弹的日军士兵还差得很远。
我的理由有三:
1、从不见杨成武追究这七万发子弹遗失的责任问题。
2、不见日军有缴获一分区八路军七万发子弹的历史记载。
3、当年的警卫连指导员徐信、后来的解放军副总长,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到时候,曾有讲话说1941年反扫荡时,拥有十二挺轻机枪的警卫连220名战士,每人配备两百发子弹。当然按照当年的规定,每挺机枪配备的子弹会更多一些。这在当时子弹极其匮乏的晋察冀八路军是绝对不可能的,但现实中却客观存在。
这一现状如何解释?
我的解释是杨成武扣下了晋察冀军区兵工厂拨付给一分区的七万发子弹,专门用于警卫部队。
杨成武回忆录中,以及任何一分区历史中都没有记载的一件往事。
1941年反扫荡中,三分区副司令詹才芳带领三分区司政机关干部两百来人,在二团一个连的护卫下从唐县经易县狼牙山西边,向涞水县平西挺进军地盘转移。在易县、涞源县的交界之处的山路上,詹才芳大队被一股日军发现,展开截杀,詹才芳指挥这唯一的一个连坚决抵抗。
眼看危急之时,突然日军背后响起了枪声,只见一伙生龙活虎般的八路军,面向日军十来挺轻机枪一字摆开,子弹泼水般的撒向日军。日军不支,仓皇退走。三分区同志这才发现,雪里送炭来救助他们的,是一分区的杨成武大队。
这十来挺机枪泼水般的使用的子弹从何而来?不是这意外“横财”,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在这个《晋察冀军区反扫荡战役总结》提供的图表上面,再次佐证了这个猜测:一分区“遗失”的那七万发子弹并没有被列入其中。图表中的数字不是晋察冀军区自己填写上去的,而是根据各军分区上报的数字来填写的。
心知肚明的杨成武没有让作战科上报,这七万发子弹应该是被用在了作战上面。
在八路军的子弹损耗数字中,消耗(用于作战)、损坏、遗失三个分类是不同的。其中“损坏”理应当只包括枪械,不包括子弹和手榴弹,但在“损坏”的数字中也出现了子弹和手榴弹,说明应该是因质量问题打不响的“臭子”。
还有一个数字,看着可惜。
当年在前线缴获到的日军火炮,因为没有炮弹,我猜测还因为日军炮兵在撤退时将这些炮的零件拆散了,八路军虽缴获到手,却无法使用,只好交非作战的供给部保存。1941年大扫荡开始,供给部将这几门炮掩埋,也许掩埋得不好,也许被老乡向日军告发,总之又回到日军的手里。
在图表中,这三门炮看似存在,但在现实中却是无法使用的,所以虽然被日军发现后拉走,八路军方面并非认为是很大的损失,并不比损失一挺轻机枪更让人心疼。
还有一个数字是损失缴获到的日军钢盔479个。
钢盔是日军官兵的战士配发到每个人头上的必需品,伪军是从不配发钢盔的。缴获到日军的钢盔,只能是打歼灭战的结果,否则日军的钢盔都是随身携带的必需品,他们日军士兵只要活着,八路军一般是缴获不到钢盔的。
在战场上打伏击战、歼灭战,八路军缴获最多的非战斗物品就是日军大衣和钢盔。八路军从不扒光日军死者身上的衣物,但老百姓会扒,而且连兜裆布都不放过。缴获的大衣都上交了。供给部挑好的送到后方了一些,其余交给被服厂曾用来做棉衣的衬里,因反响不好,只能改作鞋底。但多少还有个用途。钢盔就不同了,无一用途。背着行军嫌沉,打仗时戴又怕被自己人误会,给当作日军在背后来上一枪。所以弃之不用。
据说在易县七峪的一分区兵工厂的院落里堆满了日军的钢盔,像座小山。兵工厂曾打算溶化为钢锭,派上点用途。但钢盔属优质的特种钢,一分区兵工厂那座小熔炉——大概就是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的水准吧?那座土熔炉根本就融化不了,最后又被进山扫荡的日军给拉走了。
当年客观现实的实情是:八路军枪有富余,但子弹严重不足。一分区鼎盛时期近两万人,人手一枪,还有些多余的枪给了民兵。1943年以后,一分区八路军严重减员,最后总计七千来人,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多余的枪到哪里去了?没办法,只好埋在地下。
1945年大反攻,紧急动员招兵,原晋察冀边区中学几年的毕业生都被动员参加八路军,枪支随便挑,可惜没有子弹,连董存瑞刚参军时的每人十发子弹都没有。直到最后向张家口开拔的时候才每人分了二三十发子弹。
等到进了张家口之后,在日军仓库中发现的大批子弹,应有尽有。由于过去晋察冀实行分散管理,各个小山头的八路军一齐涌进张家口,张家口的秩序混乱不堪。过去穷极了的八路军,竟然每天不分时间,冲天上开枪取乐,浪费了大量子弹。
到晋察冀领导机关开进张家口的时候,有一座日军的弹药库被引爆,子弹、炮弹的爆炸声像无休止的鞭炮不绝于耳,前后竞持续响了一周多时间。
历史再一次证明,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将导致无知,而一个无知的民族在骤然获得大量意外财富的时候,如果不加管理和限制,就会像败家子一样挥霍无度,导致这大笔财富雪崩般的迅速消失。
1945年光复后的张家口就是证明。
还有,你以为日军的子弹、炮弹都是从日本运来的吗?不是,这些子弹、炮弹,以及木柄手榴弹、迫击炮弹、飞机炸弹就出自太原和沈阳的兵工厂,原晋军阎锡山和东北军张学良的兵工厂。
用中国人打中国人,日本人真的是做到了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