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纪录片《先辈们的1938》的一封意见书
注:河北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丽芳(男性)领衔拍摄有关冀东抗战大暴动的纪录片,对我提出采访要求。我对冀东抗战知之不多,尤其对1938年的冀东暴动研究不够,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拒绝了采访,只提出了自己的书面意见,仅供参考。
您发来的拍摄预案,我都仔细阅读过了,印象非常之好,历史准确性和影片艺术性均高于2018年拍摄的《晋察冀边区》。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此片唯一发现的“硬伤”就是漏掉了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即五支队先于邓华一直驻扎在平西斋堂。
1938年3月,邓华带领老三团之所以到达平西之后能后顾无忧地站住脚,跟八路军五支队已经在平西斋堂驻扎了五个月,打出了一片天地有很大的关系。
实话实说,冀东抗战并不是我的研究长项,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我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仅把我的印象及意见讲出来,供你们参考。
1、这部纪录片的最大长处,是历史线索梳理得非常清楚,每个在1938年冀东暴动中发挥过作用的历史人物,事无巨细,都讲到了,我非常钦佩。尤其高志远、张子奇,我专门挖掘过的两个历史人物,这部片子不唯官、只唯实,对他们所做的历史作用描述得非常准确。
2、王仲华(董毓华)我父亲在平西多次见过他,因为都是湖北佬,口音相近。他与董必武同属湖北佬,但绝对没有亲戚关系,两个人不是同一个县的。枪毙高志远,王仲华坚决持反对意见,受到严厉批评,他患病后“抑郁而死”,应该是没有错的。
3、在对邓华职务的叙述上,“军分区改支队后”,颠倒了顺序,顺序是:独立团-独立师-支队-军分区。邓华是一分区政委。邓华带走的三团(应该叫老三团,第一个三团)另组建的邓华支队,不在晋察冀军区编制内,属八路军四纵编制,邓华任支队长兼政委。
4、邓华带部队到平西之前,平西斋堂已经驻扎有一支八路军部队,这就是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五支队的三千来人,平西不是“无主之地”,是第五军分区即五支队的管辖地盘。当时的地方党政组织,即房宛联合县委书记焦土(焦若愚)就是从五支队派出去的。
5、邓华带到平西的是约三千人,鼎盛时三千五百多人,不是一千五百人。包括三团编制中的两千人,邓华远征易满完唐四县扩军的当地籍战士及青年学生四五百人,从一分区带来的机关干部及宣传队成员百多人,到平西后扩编的当地籍青年两三百人。
6、八路军四纵在平西门头沟的驻扎地是杜家庄,为什么不是更宽敞富裕些的斋堂?因为斋堂当时有五支队驻扎在那里。八路军四纵远征冀东的两条行进路线,邓华、宋时轮两个支队分别行进的路线,就是由五支队参谋长常戟武帮助拟订的。
7、1938年7月,杨成武接过五支队指挥权后,改编为新三团,从门头沟进兵妙峰山,同时老一团进兵冀中,都是按照晋察冀军区的统一部署对冀东大暴动的部队进行策应。赵侗是5月离开五支队的,跟晋察冀八路军脱离了关系,在这之后均不应当提赵侗的名字。
8、此片子草稿只写到大暴动为止,没有写到大暴动的转移和失败,虎头蛇尾,为一大遗憾。所以人们看这部纪录片,往往会追问:后来怎么样了?但影片没有能给予回答。十万起义抗联部队,起码有五万人跟着西撤,影片要做个历史的交待。
9、这部纪录片是抗战历史教育片,也是政治宣传片,要的是通俗普及,以便于人们看过之后能广泛接受。涉及到较深的八路军内部矛盾冲突,能回避不谈的,尽可能不谈,那些都属于研究的领域,供抗战史研究的专业人士参考的,可以不进入影片中去。
10、既然是历史教育片,就应以亲历者后代的回忆叙述为主,从而更显得直观真实,主题线索就是“暴动抗日”,其他方面的内容皆可省略。地理位置,则以冀东地区为主,平北、平西、雁北地区也尽可能省略,不冲淡冀东主题。
此文中提到的理论问题,比如“国家意识”问题,我很感兴趣,也进行过研究探讨,但这已不属于影片内容的问题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最后再次强调,我是搞狼牙山一分区史和平西挺进军史研究的,对冀东暴动知之不多,严格说是没有发言权的。凡是在我知道的领域内,我会尽量提供帮助,而在我知之不多的领域,我绝对不敢胡说。对你们的信任,我深表感谢。
预祝影片取得巨大成功。
言信 2019年5月1日 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