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杂谈——从电影《邪不压正》的故事情节分析谈起

$
0
0

从电影《邪不压正》的故事情节分析谈起

 
                  这部电影堪称经典的最美画面


熟悉的朋友不止一次,要我谈谈对电影《邪不压正》的看法。我在以前,已经谈过对张北海教授的小说《侠隐》的看法,现在要来谈电影,十分为难。

 

首先强调,我是从影片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来进行评论的,任何一部故事片电影,不管带有历史、战争、武侠、爱情等等色彩,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个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也可能设计得十分完整,基于现实的基础上;也可能设计得非常虚幻,使这部故事片电影具有明显的闹剧、神剧的色彩。

 

我从现实的史学角度出发,来分析这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设计得是否合理?不涉及演员的表演水准如何等等这些电影领域的内容。总体上我认为:小说《侠隐》是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上的文学创作和发挥,而电影《邪不压正》有如空中阁楼,看似画面华丽,但缺乏现实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

 

换句话说,电影《邪不压正》的出台看似热闹,但出现的所有历史与现实的基础都是虚幻的,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是站不住脚的。难怪很多观众看了之后都说:“看不懂。”

 

我按照电影故事情节的进程和顺序对其看得懂和看不懂的内容一点一点来进行剖析。

 

先谈第一部分:幼年李天然和他师傅一家,李天然从何而来?他的学业如何完成?

 

影片一开始,十三岁的李天然在师傅家给师傅过生日,此地在京郊一处偏远的小山庄——号称“太行山庄”里,你看这家人穿的是什么?是锦缎面的皮袄皮袍,像什么?像威虎厅上被众人追捧的坐山雕,像乡间家有千亩良田万贯家财的土财主,唯独不像隐居在此靠自己劳动为生的武林界人士

 

我以前介绍过,对北京的老武林界,我多少有一些了解。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我母亲,当时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任机关支部书记、批捕科科长,因为得罪了上司,保护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山西老干部郭步跃的夫人因说错话不被打成右派,受到了当时一位非常想“扶正”的副检察长的忌恨,把她踢出了市府大楼。

 

当时一位1930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的冀中干部张青季收留了她。张青季1945年被派到北平做地下工作,任区委书记、市文委书记,公开的职业是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解放后担任北京市体委主任,行政十级(跟郭步跃一样),相当军队里老资历的大校或六十年代晋升的少将。他安排我母亲的第一个工作,是对北京市武林界人士进行全面调查。

 

这个调查的过程进行了一两年时间,我有专门文章写过,不重复了。为满足我永不止步的求知欲,母亲会时不时将调查中发现的有趣的事情对我讲起,我大部分讲述过了,我现在要讲的是以前没讲过的枝节的事情。

 

这些北京的武林界人士,大都有很强烈的爱国热情,并且都有过实际贡献。早在1932年二十九军进行长城抗战,训练大刀队来与日军近身肉搏,就从北京(当时叫北平)、天津及河北其他地区聘请了许多武林界人士担任武术教官。1937年达到高潮,几乎所有北京、天津的武林界人士,稍有点头面的,几乎都是二十九军大刀队训练时的常客,进行过现场指导。相反,没有去二十九军露面反倒是不正常的,会被同行及徒弟指后脊梁的。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跟日本拚刺刀有得一比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其无极刀法和“无极刀”本身都来自当年北平的一位武术名家李尧臣(1876-1973)的首创。在面对日军凌厉的拼刺技巧,中国军队莫能敌也,被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聘为武术教官的李尧臣在苦思多日之后,发明了这把无极刀并创建了无极刀法。

 
         二十九军的无极刀和无极刀法,给刺杀经验不足的中国士兵极大鼓舞


二十九军最终败退,放弃平津华北,但这些武林界人士大都留了下来,在日伪政权的统治下艰难度日。有些很正直的武林界人士的结局很惨,比如李尧臣就曾被日军拘押,靠打擂取胜赢得了自由。还有些武林人士最后流落到乡下,不知所终。

 
         北平武林界的高手郭云深、李尧臣、翟禹臣等人合影


出于历史上谋生的需要,北京武林界人士大都有个“镖局”做个靠头,这才能得以在城市生活,“大隐于市”。而在农村谋生是很艰难的。除非迫不得已,一位靠武术为生的武林界人士,是不会抛弃城市到乡村的。因为在乡村的生存道路很狭窄,除非你有家产天地。

 

所以,不熟悉北平武林界情况的张北海教授在《侠隐》中,李天然师傅选择不在城市谋生,而在“太行山庄”务农,应该是极个别的特例,现实中很难有实例可寻。

 

一直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这些武林界人士中始终都没有出现大富大贵之人,许多人都是靠带徒弟,受到徒弟的照应,勉强温饱为生。家里有点房产的结局最好,靠房租为生,衣食无忧。而当年武林界最讲头面的穿戴,就是一身黑布面的羊皮袄。能有绵羊羔麦穗毛皮,又轻又暖,就已经属大富大贵了,其余大都是山羊皮袄,穿在身上沉甸甸的。还有穿不起皮袄的,只能穿棉袍,在武林界人士聚会时,这是很“丢份”的事情。

 

那种像座山雕过生日时穿的绸缎面的细皮袄,在现实中没有一例。

 



活跃在平津的武林界人士大都是河北籍,像影片中操着一口河南口音的武林界人士应该也有,只不过微乎其微,所以我至今都没能查找到。

 

接着往下看。影片的开始有一句河南口音谈到李天然的来历:在北新桥把你拣着了……

 

由此追究李天然的文化程度。

 

从北京北新桥拣到的李天然,到十三岁时还是一口河南口音,他那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哪里学的?如果把他放到北京的孤儿院,他可能会一点点把口音改过来,可他去美国了呀,在讲英语的美国也学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解释不通。

 

再说文化,当初张北海教授《侠隐》一书中,最难交待的是李天然的文化究竟是如何学成的?因为李天然还要到美国去“留学”呢,文化太浅,又不会英语,他如何才能去“留学”呢?好在书里有孤儿院的学校一说,可以勉强交待的过去。

 

可电影里这个说法就破绽大了,他自幼被抱来,电影开始时已十三岁,正规六年制完全小学毕业的年纪。可李天然上过学没有?他在哪里上的?文化从何而来?学过英语吗?

 

他十三岁被救后现学的文化和英语,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那可真是神童了。除了用神童来解释,你还有别的解释途径吗?

 

请诸位费心看一下解放前过来的平津武林界人士,基本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粗识文字,不像现在,动辄就是个体育学的博士。

 

还有朱潜龙和日本人根本一郎上门杀人,张北海书中处理得极好,是“窗外偷袭”,出其不意,他们为什么要上门说出那一大段废话呢?自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1933年日本占领察哈尔蒙古境内,公开鼓励当地农民大批种植鸦片,除极少部分医用外,其余都由当地内销,毒害民众,以致1945年八路军进入察哈尔地区,竟然发现无兵可招,因为当地青年几乎都吸食鸦片。

 

为了点荒瘠之地上门杀人,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朱潜龙杀人,不在于“地”,而在于“恨”,他被逐出师门,娶师妹无门,逐起杀意。这个心思是见不得人的,所以才会有“偷袭”,隔窗乱枪射击,电影处理得不如书好。

 

接着谈第二部分:李天然是美国特务,被美国特务机关派到北平专程报仇来的。

 

影片的字幕拉开,电影故事(如果有故事的话)才刚刚开始。

 

十三岁的李天然被接到美国,一学十五年,这十五年时间里小学、中学、大学一气呵成,还学了特工技术,受雇于美国特务机关,这个变化真令人眼花缭乱。这也都是远远超过张北海原书内容的地方,在现实中除非是天才和各种机缘的巧合,否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道理很简单:你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例实例。

 

《侠隐》书中的李天然,是因为在学校打架,把对方从楼上的窗户推出去,造成伤害,被开除学籍,遣送回国。张北海是在美国留学多年的老手,他设计的这点非常符合实情,可以接受。从美国回来的李天然,学了,但没有拿到任何文凭,实际上比《围城》中的方鸿渐还不如,他连个“克莱登”那样的野鸡大学的文凭都没有。

 

于是人们会产生疑问,电影中的李天然是如何学成并做到这一切的?

 

影片中,李天然成为美国学成归来的妇科医生,这是最令人吃惊的。在美国学医要多少年?稍打听一下就会知道,大学本科毕业后还要学习四年,然后是三年住院医。好了,让我们计算一下,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本科四年、学医四年,不算三年的住院医,就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而神童李天然从十三岁赴美国,仅用了十五年就做到了这一切,还被北京的协和医院聘用,不仅是神童,而且运气极好。

 

影片中,借李天然那位美国医生父亲的嘴,说李天然“学医十年”,那么,那十六年小学、中学、大学的基础课,李天然用五年就都学完了,不是“天才”又是什么?

 

电影编剧为什么要安排李天然当妇科医生?当别的医生不行吗?

 

我讲一件现实中发生的真事。

 

我太太是资深军医,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她很早以前就讲过一件事,我至今记忆尤深。她说中国人,特别是女人,都封建得很,女人学妇科天经地义,如果一个男人主动去学妇科,大家都会很自然的拿他当流氓看待——你想你将来即使学成,有哪个女人会愿意把自己的身子让这个男人去看,去扒拉?只有一个整天琢磨着女人身子的年轻男人,才会在学医时主动去当妇科医生。

 

当然,一个男青年学妇科,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有兴趣,才会出学问,就像我现在做的。所以,影片中的李天然也可能一心以中国著名妇科医生林巧稚为榜样,也要作林巧稚那样的妇科医生,终生单身,把事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妇科。

 

有这个可能吗?也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要看李天然把哪个职业作为终身职业?是当美国特务,还是当妇科医生,起码在电影里,妇科医生只是他的掩护职业,他以特务为主业,妇科医生只是他的副业。当特务、扒拉女人身子两不误,这编剧的安排,可真够意思的。

 

此时后的朱潜龙,十五年后爬到了北平警察局副局长,现实中,除非同二十九军上层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1935年到1937年二十九军撤走之前,你想在北平城里谋得一个市局副局长的职位,没有当时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的点头是不可能的。

 

连张子奇那样的资历,以及留过学的经历,都未能在北平谋得一个小局局长的位置,最后还是靠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的帮助,才在天津市里谋得一个电话局长的职位。别忘了,张子奇还有很深厚的军统背景,朱潜龙有什么?土鳖、地痞一个,还是亲日的,而秦德纯则属于二十九军中最坚决的抗日派和主战派。

 

电影编剧怕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吧?

 

张北海书中以他父亲张子奇为人物原型的蓝青峰,绝不可能与朱潜龙这种胸无点墨的土鳖、地痞混在一起,这属于非常“丢份”的事情,僭越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界限。

 

影片中说,蓝青峰是这座大宅院的主人,而且这样的大宅院有十二座,连当时的王府、二十九军高官都没有如此富裕。实际上,蓝青峰在北平东四九条居住的那座宅院还是租住的,不是他自己的房产。靠了在天津租界区电话局长的月薪,特别是靠了军统的秘密活动经费,才使得蓝青峰及其全家老小有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不会富裕到哪里去。

 

1939年,从天津脱险回到内地的张子奇,几乎一无所有,军统同僚为他在戴笠面前说项,帮助他争得一笔安家款子。

 

影片中蓝青峰对朱潜龙那一席辛亥革命起义的话,更是不着边际。尤其还扯上了阎锡山。辛亥革命在山西,张子奇只是风头初起的小人物之一,留日之后,因为与阎锡山关系处得不好,为避险,离开了五台家乡住到北京。

 


             李天然是美国特务机关派回来的铁证


最后,美国特务机=关派李天然到北平干什么来了?临行前美国特务机=关的头子还特地对李天然申明,不是回来为“蒋凯申”(蒋介石)效力,而是为一切反日派效力,实际上是放李天然回来找根本一郎和朱潜龙报仇。

 

第三部分,李天然大白天能够在北平的平房顶上随意走动吗?

 

在张北海书中,武侠人士上房,飞檐走壁,都是在夜间换上夜行服才进行的,大白天是绝对不能这么做的,这就是规矩,武林人的规矩,也是老北平人的规矩,这就是“侠隐”。可电影把这个规矩给废了,大白天就要满屋顶跑,四处张扬,生怕北平人不知道。

 

影片中,李天然把北平人家的平房房顶当成自家的大草原,随意走动,旁若无人,好像屋下面没有任何人了。搞笑的是,在大雪天也可以在大瓦房的斜顶上跑动,一点不怕被滑倒,他的鞋底是使用了爬雪山冰峰的钉爪技术还是什么高科技技术?

 
            大雪天在房顶上乱跑,就不怕万一滑倒摔下来吗?


北平的屋顶奔跑,不比当地西方的“跑酷”,可以任你随意跑动。北平寻常人家居住的都是大瓦房,秦砖汉瓦,屋顶铺瓦,是不可以随意踩踏的,屋瓦被踩松了,下雨时就会漏水,所以房主人严禁小孩子上房踩瓦。他们怎么会任由你一个大男人在屋顶上随意跑动而装看不见,不去管?

 

现代社会,给大白天调戏妇女一个好听的名词,叫“撩妹”,即硬要跟人家妇女搭讪。三十年代的北平女子,尤其深巷胡同中的小户女子,是不可与陌生青年男子随意搭话的,以免给人家留下“不正经”的印象,将来名声坏了,找不到好人家。

 

你看看李天然与关巧红的相识,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撩妹”过程,这两个人都被导演教唆坏了,没有一个显得庄重。乍一见面,就不停地打情骂俏,一方是嫖妓的老手,另一方是接客的套路,蔡锷将军第一次与小凤仙见面,怕就是这个情景吧?一个女裁缝要是真的做到了如此地步,名声早传出去了,门廊里应该是终日挤满了胡同串子和轻薄子弟。

 

初次见面,李天然又发了“癫狂症”,竟然从关巧红居住的屋顶上跑了出去,在周围四邻的屋顶上乱跑一气,四周的近邻那时也巧了,似乎都不在家,或者都变瞎了、聋了,看不见也听不见,任由李天然在自家的屋顶上乱跑。

 



就连日本人的根本书局也是如此,导演让你装看不见,演员们一概都“看不见”。大白天的,身边的房顶上跑着个大活人都看不见,是真瞎还是装瞎?

 

还有更甚、更离奇的事情,大白天在屋顶上骑自行车,你当普天下这些房子都是你家的呢?任由你来去无阻?最无稽之谈的,是大白天,李天然光着屁股身披一件半透明的薄纱满屋顶跑。老北平的瓦房屋顶距地面有多高?再高也不过六七米吧?

 

你就不怕被屋下面的人看见,老百姓高喊“抓流氓”?

 

即使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你大白天光着屁股上房顶乱跑,也绝对是法律不许可的。何况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封建到极点的老北平,老百姓能容你吗?

 
    听见这个画面背景的声音了吗?满胡同的人都在喊:“抓流氓呀!光屁股流氓上房了!”


还有一件史实编剧可能不知,1935年二十九军接管北平防务,因形势紧张,二十九军士兵与警察混编,在内城和外城的四角四边都设置了岗哨值勤制度,严防市区出现异动。因为在市区的东交民巷的日军兵营,一直驻有上千人的一个日军大队。

 
   1935-1937年,二十九军与警察在城墙上联手执勤,监视市区,房顶上有人乱跑,看不见吗?


1937年春夏以后,日军在北平城郊加紧演习,二十九军在北平宣布夜间戒严令,申明“发现可疑动向即可开枪”,李天然怎么可能在屋顶上乱跑而北平的军警装看不见?老百姓装看不见也就罢了,大不了屋子雨天漏水,执勤的军人警察要是装看不见,北平防务谁来管呢?

 

第四部分,谈谈北平城里的抗日战争的民众情绪。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隐性的“抗日电影”,以193777日爆发的中日战争为历史背景和电影背景。看了这部电影,很多人以为在北平沦陷前,日本特务的势力在北平相当猖獗,可不知道,那时候抗日的力量声势更加浩大。

 
     前去二十九军慰问的北平及全国学生络绎不绝,这才是北平沦陷之前的真实场景


张北海《侠隐》和电影《邪不压正》,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都是1937年沦陷之前的北平。就像一个人死之前有一个“回光返照”一样,北平的回光返照的最高潮发生在1937年的77日“芦沟桥事变”到727日的日军再次发动大举进攻之前这二十天。

 
   1937年7月19日,对“七七事变”抱和平解决幻想的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中脱帽者)由天津返回北平,这些普遍在北平、天津置有产业的上层人士打心里是不愿意打仗的。


在这二十天里,日本军队由于准备不足,采取守势,放出和谈空气;而二十九军上层,由于这两年普遍的平津广置产业,也不想打,所以与日军的和谈攻势一拍即合。但来自全国的青年人和文艺界人士却丝毫不知大难将至,一味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满北平城内游行、演讲,好像日军也不过如此,对日战争的胜利就在眼前。

 

《侠隐》和《邪不压正》的共同缺陷,就是你丝毫看不到当年北平的这个沸腾到极点的抗日高潮,也就是说,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真实历史背景没有能反映出来。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当时胡同里最耀眼的一幅景象,就是满街的“小脚侦缉队”,在身穿黑制服的警察引导下,领着几个身背大枪的二十九军士兵在满胡同搜查“日本特务”。短短十几天过去,日军占领了北平,现在,又看到仍然是这群“小脚侦缉队”,和黑制服警察在一起,领着端着大枪的日本兵在沿街搜查“抗日分子”。

 

关巧红碰巧提到了禄米仓,说那是日本人保存鸦片的地方,我也借此说一句。明清两朝朝廷给官员发俸禄的禄米仓,民国初年成为兵营,还成为北洋军的被服厂和仓库。二十九军统治北平的两年间,禄米仓也成为二十九军的被服工厂。

 

1937729日二十九军从北平仓皇撤退,因走得匆忙,撤离的只有西苑、旃檀寺,以及损失重大的南苑这三个兵营,其余如黄寺、北苑,包括禄米仓在内的几个兵营都没有通知,结果被进城的日军缴械。

 

也有一说是这三个兵营是宋哲元留给张自忠的。729日二十九军全线撤退,原天津市市长张自忠以“主和派”和“亲日派”留下,接替秦德纯就任北平市长。这三个兵营总计二万余官兵,是留给张自忠维持北平市区治安的。

 

但想不到29日日军进入北平,第一时间就是解除这三个兵营中国军队的武装,看到自己成为光杆司令的张自忠,知道再下去自己的结局不妙,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躲进有治外法权日本兵不能擅自进入的德国医院,最后逃回内地。

 

这就是说,在日军攻占北平之前,禄米仓从没有被日本人当作储存鸦片的仓库,而是在中国守军的控制之下。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接管了禄米仓,为国民党军队提供军服;1949年禄米仓被共产党军队接收,成为华北军区-北京军区被服工厂。

 

再以后总后统一进行被服的大规模生产,禄米仓被北京军区后勤部盖起大楼,用作联勤部宿舍楼,专门用来安置北京军区系统的军以上和抗战资历以上的军队老干部。起码两个抗战时期的一分区老干部郑旭煜和周自为都住在那里。

 

最后,第五部分,来谈谈电影里没有的内容,《侠隐》的“隐”。

 

李天然到北平时间不长,做过许多令人费解的蠢事,其中最任性的一件蠢事,莫过于把刚偷来的日本人根本一郎的印章盖在了来打针的朱潜龙老婆的屁股上。这种稍一盘问就知道真相的蠢事,李天然这么做有什么意义?编剧、导演做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意义?

 

很多观众对这部影片都说“看不懂”,在这里的这一情节我也看不懂。一个被惯坏了的富家子弟的任性伎俩,把掉脑袋的事当儿戏,丝毫不知道会带来什么危险的后果。

 

什么是“隐”,“隐”就是深藏不露,而不是处处张扬。

 

影片《邪不压正》的确不是《侠隐》,这部影片的制片和主演周韵已经说得非常清楚:《邪不压正》与《侠隐》之间不存在可比性,因为除了书中的人名还在,复仇的线索还在,其余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所以不能用“隐”去套用《邪不压正》。

 

看过《侠隐》的人一提到《侠隐》,就会联想到李天然,其实最大的《侠隐》当属深藏不露的蓝青峰。电影《邪不压正》处处让蓝青峰张扬,结果过早暴露了自己的立场和身份,在影片中落了个被倒挂拷打的场面,这与《侠隐》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难道不知道张北海写《侠隐》,蓝青峰这个角色是根据自己父亲的化身而创作的,你让他杀人越货,残害无辜,作儿女的脸面何在?还让他落在日寇和特务之手惨遭侮辱毒打,作儿女的居心何忍?

 

《侠隐》一书的最大长处,是将杂耍一般的武侠对打文字给舍弃了,让给了老北京充满市井气息的“京味”。这才是1937年的老北平的魅力所在。为人仗义行侠,而隐身于市井民众之中,个中的趣味无限,仅是将那些老北平的小吃列出几样,就足以使电影观众的胃虫蠕动。

 

可惜,这一切在电影里消失得干干净净,没有老北平市民的市井生活,没有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的老北平美食,那些先后出现在电影中的人物非常有限,而且几乎没几个正常人,那些在北京城里无处不在的纯朴的老北平市民呢?消失得干干净净。

 

原本那些在北京城里随处可见的小商店、小吃店、小饭馆,连每个胡同口几乎都有一两家的“二荤铺”,李天然和关巧红在二荤铺吃饭的画面,应该是一场很温馨的会面,可惜都看不见了。连那些见风两边倒的胡同“小脚侦缉队”都看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杂耍一般的武侠对打和房顶上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跑酷。

 

一部反映老北京的电影而没有老北京味,一部反映中国抗战爆发的电影而没有时代感,是这部影片最大的缺陷。

 

影片中一个小镜头,结尾部分,李天然要烧掉两个日本哨兵的尸体,扔给了一个烧锅户的胖硕汉子,没有做任何语言上的交代,只是用右手的一根食指威胁地指着对方,左手的大拇指紧紧按住对方的咽喉,说了两个字:“劳驾。”

 

“劳驾”是什么意思?是你有求于对方,所以,态度一定要谦和,行为举止一定要谦恭得体,可你看看影片里的这个姿势,一副地痞流氓上门以强势威胁对方的架势。

 
             李天然的确不是跟老百姓“鱼水一家亲”的八路军呀


食指直指对方,这在香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动作,以显示自己比对方高出一等,以极度鄙视的神态看待对方。在老北京人看来,用手指人是最侮辱人的动作,你不仅没有最起码的礼仪,不尊重对方,还带有威胁对方,要对方屈从你的意志。

 

这应该是对伪军、汉奸的手势吧?绝不应该对那些老百姓。

 

狗日的,你吓唬谁呢?八路军打了那么多的鬼子,对老百姓永远是和和气气。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见多识广的老北京人能忍受你这一套,反倒怪了。仅“食指指人”这一点,传开来去,李天然不可能在老北京人里立足,也决不可能在老北京人里找到可靠的朋友。

 

我特别惋惜的是19377月的在北平激荡汹涌的民众抗日大潮,还有无处不在的老北平的京味,不是消失得干干净净,就是还留下些许的人造古迹。而“人造古迹”是假古董,与真实的历史古迹不是同一种东西。

 

这部影片没有结尾,就像张北海的《侠隐》没有结局一样,安上个结尾,有画蛇添足之嫌。除了李天然是“美国特务”,其余人的背景都模糊不清,你不知道他(她)们倾向于哪个党派,不知道他(她)们代表的是什么政治势力,所以这些人的消失既没有悬念,也没有意义。他(她)们跑到没有沦陷的内地、大后方去了吗?或者消失在日伪统治区?

 

关巧红要李天然留下来“杀日本人”,在哪里“杀”?在北平?国民党军队早已经都跑光了,他是单干还是跟别人合干?或者追到内地去投奔国民党,总之不能去投奔八路军。他那个实打实的“美国特务”的身份,一定会被八路军的锄奸部门坚决处死,因为八路军分不清“美国特务”和“国民党特务”有什么不同。

 

最后,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李天然二十八岁算起,他应该是1908年或1909年生人,比当时已经抗日多年的赵侗要大三四岁,比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军分区的杨成武要大上五六岁,他除了是美国特务,除掉了杀害他师傅的日本特务和汉奸朱潜龙,放火烧掉日本人的鸦片仓库,其余几乎一事无成,没有做任何有益于抗日的实际事情。

 

事实上的张子奇,或者《侠隐》书中的蓝青峰,因为身份没有暴露,继续在日伪统治下隐蔽工作了一年多时间。无论是张子奇还是蓝青峰,在帮助二十九军首脑人物及家属撤离平津,布置军统潜伏,为英美国家搜集日军军事情报,做出了积极贡献。直到1938年底,镇压了冀东暴动的日军特务机关破获了众多的平津地下组织,这才全身而退回到内地。

 

可影片里的蓝青峰,四处张扬不说,还自以为聪明,蠢事做尽,坏事做绝,甚至杀害自己人,活脱脱一个反复无常、在几面挑拨离间的小人。看到最后他竟然愚蠢到把自己给搭了进去,受到日本特务的严刑拷打,损人不利己,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蠢人?难怪人们都叫“看不懂”?他白白玷污了《侠隐》中蓝青峰或张子奇隐而不露的好名声。他既然早已经在日本特务那里暴露无遗,你还能指望他做什么事情?

 

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难道不知道吗?蓝青峰这个人物造型寄托了《侠隐》作者的全部情感,也是作者对自己父亲的精神所爱。看到影片中蓝青峰这个人物如此猥琐狠毒,《侠隐》作者的心怕要淌血了。

 

再顺便说一句,仔细看看张北海教授及其侄女的身材和脸型,其实饰演朱潜龙的那位演员,才是蓝青峰最佳的不二人选。如果有人再想将《侠隐》搬上银幕,不要忘了这个特型人物,只要稍加改变外形,一个抗战初期的平津张子奇就会跃然于上。

 

无论小说《侠隐》还是电影《邪不压正》,实际上也是无数个人及其家庭的历史。我非常赞同龙应台所说的:每位国民的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同样,民众的记忆才是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的最真诚体现。

 

 


    补充一句,这个画面十分真实,我曾写过“北平日本学校女生”欢迎“皇军”进城的情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