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平西根据地,今天是什么样子?
平西根据地,以今天的门头沟、房山、涞水这过去的三个县的结合部为中心,抗战时期是八路军四纵和平西挺进军的所在地,同前来根据地扫荡的日军进行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从抗战胜利到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这个抗战八年的老根据地一直控制在晋察冀八路军冀察军区、察哈尔军区的手里,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型的战斗。
我以前介绍过,在门、房、涞这三个地区,我曾在门头沟清水住过一个月,斋堂、雁翅、妙峰山也都去过;房山从偏远的百花山到繁华的良乡,在许多年间我也跑过多趟;唯独毗邻的涞水,我从未拜访过。不是不想去,原本想去,但各地的红色旅游区过度商品化,这种变了味的地方,还是不去得好,所以一直没能拜访。
朋友,易县人,与某一武林大侠同一个名字,得知我的心思,特地为我跑了涞水县的许多地方,拍了许多照片回来,使我能有幸看到今天的涞水县腹地是什么样子。
我以这些新拍摄的照片为内容,附带简要讲述一下当年发生的那些故事,来作为对这位好心朋友的衷心感谢。
抗日战争年代的1938年底,一位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也就是北京蛰居了一年时间的湖北青年,同另一些来自平津的青年一起,沿着北平地下组织安排的撤离路线,从门头沟妙峰山一路向西,经两天一夜的行程后来到斋堂,这里当年是八路军四纵控制的地盘。
这一段路程,与一年前赵侗国民军撤退的路程,与两个月前杨成武带领三团往返的路程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赵侗、杨成武走的是公路,沿途的日伪军炮楼据点因抗日军队实力强大,莫敢阻拦。但北平地下组织的小规模撤退团队由于不具武装实力,所以只能走远避开公路的山路,路难走不说,还多用了一天的时间。
此时的四纵,不久前刚从冀东突围,经平北地区一路征程回到平西,现在还处于喘息休整期间。那些跟着四纵一起从冀东突围来到平西的原冀东抗联农民军,此时面临寒冷的严冬,因驻地、住房、冬衣、吃饭问题没有归属,使得平西斋堂地区显得混乱不堪。
更危险的事情紧跟着来了,镇压了冀东大暴动的日伪军,知道相当数量的八路军和冀东抗联军转移到了平西,现在开始对平西地区进行大扫荡。
被迫放弃了门头沟斋堂地区的八路军,开始向北转移,大部分进入到涞水县的野三坡地区,少部分进入到房山地区。
现在人们一提到“三坡”,立即往那个“三坡镇”上联想,实际上抗战年间还没有这个“三坡镇”呢,那时候“野三坡”的代表地点是“紫石口”,一个繁华规模一点不亚于今天“三坡旅游景区”的好地方。
现在的三坡成为北京人旅游的好去处
北京有郊区线火车直达
山雾蒙蒙的景色,美极了
坐火车的在这里下车,但当地住宿可不便宜
乘长途公交车也可以到达
比起来,乘火车更加便利快捷
野三坡火车站和汽车站,这可是当年的挺进军想不到的
据历史记载,抗战初期的紫石口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大教堂,与元明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斋堂教堂毫不逊色。教堂中有几位操着明显河北口音的外国神甫,这是自二三十年前大清朝时期就来到此地传教的外国人,或者说,是当年义和团“灭洋教、烧教堂”之后被派进来的新人。老一辈神父和中国人教徒都被当年的义和团暴民给杀掉了,人家后辈不惧生死,又来了新人。
此外,紫石口还有几家饭店、点心店、绸布店、土特产商店,紫石口富裕人家的子女在天津念书,带回来时髦的服饰穿戴,也引领了紫石口的时髦风尚。
但紫石口周边的农村又是野蛮和残忍的,大清朝两百多年间,满清宛平县政府几次派地方税官入驻,都被当地农民赶走。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之后,满清宛平县政府派兵进来捉拿凶手,抓住后的那些暴民在紫石口就地砍头,然后清兵又迅速离去,不敢在紫石口久住。
据说在三百年间,只有那些不远万里、不惧生死、不计得失来到中国传教,拯救中国人灵魂的外国神甫在紫石口扎下根了。
《杨成武回忆录》中记载,芦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当时二十九军在门头沟驻有一个团的兵力,二十九军原打算在保定集结,与日军举行一场保定会战。门头沟这个团奉命集结保定,大部队绕道房山、涿县、高碑店,开赴保定。走在后面的一个迫击炮连因负重行军,落在了后面,想直穿野三坡走捷径,结果在紫石口附近被当地人抓住,全部活埋坑杀。
1938年2月,从一分区分兵出三团的邓华进驻斋堂,邓华派随团的宣传队长带领十几名团员去紫石口宣传抗战,结果也被当地人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活埋坑杀。
1938年5月,在涞源县的杨城武接到聂荣臻电报,在斋堂的赵侗五支队发生内乱,赵侗及少数人扔下部队独自出走,要杨成武迅速去收拾乱摊子。从涞源县到斋堂,非经过紫石口不可,杨成武带了两个营,分区直属特务营和二团一个营,在二团团政委袁升平陪伴下直闯紫石口。在斋堂的五支队不放心,又派二总队总队长王建中带领他那个总队前来接应,在紫石口与杨成武会合。
野三坡人的不羁与凶悍最终导致了1940年12月的民变,在晋察冀史上号称“汤各庄事件”,实际上是地区性居住民叛乱。
距紫石口不远有个小村子鱼斗泉,宋时轮、邓华从斋堂撤退时,曾把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作为四纵司令部、政治部的所在地,以后肖克成立挺进军,对外号称挺进军司令部设在紫石口,其实是设在鱼斗泉。
1938年底,由于斋堂、清水、雁翅一线的公路交通全部沦陷,紫石口一度成为四纵——以后是挺进军的指挥中心。而后方机关继续后撤,军队所属各机构在福山口,以后挺进剧社、挺进报社、教导队,都在福山口;晋察冀军区所属各机构,包括北方局(晋察冀分局)、边区政府的总接待站兼总联络站都设在赵各庄。
抗战时期的涞水县核心地区
抗战时期的挺进军后方机关
挺进军指挥机关所在地
对了,吾必成(余光文)带领的晋察冀军区保卫部也设置在赵各庄,对从平津通过平西这条路径来到晋察冀的所有人员进行接待和审查。当时从平津过来的一些统战性人物,包括一向“亲共”的电影演员张瑞芳三姐妹的母亲及弟弟,也被安排在赵各庄附近居住,按时由平西地方政府提供钱粮。
1939年3月挺进军成立后,从日伪统治区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进步人员越聚越多,脱产吃饭的军干人员一度达到两万余人,平西山区原本就贫瘠,物产、粮食产量都不丰富,1938年杨成武在斋堂就断言:平西顶多驻军一个营,再多军队就要挨饿。现在冀热察党委及地方政府以及肖克挺进军约两万人,终于把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平西给压垮了。
1940年底,正当晋察冀百团大战和日军的报复性大扫荡结束之时,平西以野三坡为中心爆发了民变。民变的区域西至蟒石口、北至黄花口、东北至九龙、东边至蓬头、小蜂口,紧靠着蓬头河的汤家庄成为民变最混乱的地区。
据说是野三坡叛乱的起始地
顺便提一句,蓬头村叛乱是马辉带领的一分区特务营给镇压的
今天赶上村子集市的蓬头村
紧急中,因日军大扫荡正隐蔽在完县-唐县结合部洪城村的杨成武接到聂荣臻的告急电报,立即带领一分区主力前去救援。肖克出动挺进军唯一的一个主力团九团镇压叛乱,被吊死的叛乱骨干分子就挂在每个村头的大树上以示警告。
村头的大树,呵呵
涞水县汤家庄,当年“汤各庄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村子里,在这里牺牲了一个红军干部
当年挺进报女记者应维鲁牺牲的黄花口村
据说,当地的老人不愿提及这段往事
应维鲁被抓住,叛民要她马上嫁给一当地男人,便可活命,她拒绝了,结果被害
北峪,也是
叛乱被镇压后,挺进军司令部从野三坡搬迁到空无一人的李各庄,以后的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冀察军区、察哈尔军区都设在这里。
1941年,扫荡的日军将李各庄村民全部迁走,此地成为空村
为什么选这里当司令部?背靠山、面朝水,视野很好
这座老房子应该见证过当年的八路军
小环境几乎一点没变
涞水县李各庄,挺进军(后期)、冀察军区、察哈尔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一切都成为历史。衷心感谢朋友的照片,为我们了解这个昔日的抗日老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的地理和人文画面。
特别要介绍福山口,挺进剧社、挺进报社等诸多机构所在地,黑箭头是1940年日军的偷袭方向
村头山上设一岗哨
当年挺进剧社的演出场地?或是教导队的训练场地
日军偷袭,挺进军参谋长徐德操站在村头大喊:拿枪的往前,没枪的靠后
日军沿河滩地过来,教导队拼死抵抗,掩护大家撤退
她们都知道战争年代的那些往事吗?
当年,抗战时期,这里熙熙攘攘的都是优秀青年
好像不是拒马河吧?
抗战年间的大标语比这不差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换了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