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参军过程
每当看到一个一分区老兵的名字,我都先要看他的籍贯,因为籍贯说明了这个老兵的来源,说明他是如何通过何种渠道来到的一分区八路军部队。所以,研究战争年代的一分区历史,其实也同时是在研究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兵的历史,由于老兵历史档案的欠缺,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
而绝大多数的八路军战士和基层干部姓名和籍贯都无法查找,处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状态的晋察冀八路军更是如此。距北京最近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当属平西抗日根据地和狼牙山一分区抗日根据地,所以每当看见一个知道姓名和籍贯的平西或一分区的八路军干部战士,我总要习惯地追寻他们是怎样参加到八路军的。
一分区最知名的八路军战士,莫过于狼牙山五壮士。这五名八路军战士——四名河北籍(抗战期间是三个河北籍、一个察哈尔籍)、一名河南籍的籍贯说明了他们的来历,所以挖掘起来,每个人都有一段参军的故事。以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写作者不大注意对这个籍贯和参军的历史挂起钩来研究,所以编造出许多莫须有的情节。
比如以前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书中,介绍说班长马保玉是红军战士,随身还一直保存着红军时期的军帽——尽管故事生动,但实际上这是无稽之谈。“红军战士”的时间定义,是在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参加到中共领导的军队的战士。我虽然不掌握确切的数字,但杨成武从陕西三原改编后带到山西的独立团1700人,绝大多数是红军战士。
马宝玉是抗战时期的察哈尔省蔚县下元皂村人,也是1937年10月杨成武带领独立团一营、三营向蔚县发展时吸收的八路军战士,独立团扩编为第一独立师的时候分到了一团。从时间上看,马宝玉参加了1938年5月的远征冀中、10月的阜平东西庄保卫战;1939年的攻打大龙华据点和雁宿崖、黄土岭战斗;1940年的晋东南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涞灵战役。
1941年反扫荡的时候,蔚县人马宝玉是有着四年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在一团二营七连担任班长,也是狼牙山五壮士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
胡德林、胡福才叔侄是河北容城县郭村人,靠近今天全国闻名的“雄安新区”,当年的雄县和安新县。陈正湘、王道邦带领一团1938年5月远征冀中的时候,在容县一团扩军,这叔侄二人一起参加了八路军,所以他们一直都在一团。1941年反扫荡,这叔侄二人是有着三年军龄的八路军老兵,名副其实的“老八路”。
宋学义这个河南籍沁阳县北孔村人原本距晋察冀这个地方很远,但命运让他成为一分区一团八路军战士。1938年春,从河北参加武汉会战的日军途径河南,宋学义的家乡沁阳县于2月沦陷,国民党军和地方政府官员纷纷西逃,距沁阳县城很近的北孔村民也跟着一起向山西逃难。看到有大批河南青壮,国民党军适时地提出一穿军装就吃军粮的口号,使得一大批河南青壮成为国民党军的新兴力量,聚集在晋南。宋学义就是其中一个。
这批河南青壮被当时占据了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国民党军第一战区所辖的冀察战区所收编,总司令鹿钟麟、副总司令朱怀冰。据说冀察战区为这上万多河南新兵的开拔费,只拨了几千元钱,平均每人还不到一元,几乎引起新兵哗变。部分开拔的人,很多是老实巴交的人,从此成为朱怀冰的部队,宋学义是其中之一,隶属国民党第九十七军。那些拒绝开拔的闹事青壮,以后被动员参加了八路军,称为太行八路军的组成部分。
1940年3月,太行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发生冲突,朱怀冰任军长的国民党九十七军首先向太行八路军开战,力量薄弱的太行八路军不足以对抗当地的国民党军,于是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调度下,晋察冀八路军、晋绥八路军都派出了自己的主力部队到晋东南参加会战,史称“反顽战斗”。此战的结果,基本上歼灭了朱怀冰的九十七军部队,被一团俘虏过来的宋学义从此成为晋察冀主力的一团战士。
狼牙山五壮士中,我一直摸不透副班长葛振林的参军过程,我曾错误认为他是在八路军涞源作战时参军到一分区部队的。但葛振林是河北省曲阳县人,他在战乱时候跑到贫瘠的涞源县去干什么?再三分析之后,我认为葛振林是在三分区参加的八路军。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成立,当时的三分区核心地区并不在后来的唐县,而是在曲阳县灵山镇。成立时三分区政委兼司令员王平。以后的1938年夏天,三分区司政机关转移到曲阳县下河镇,入冬后驻扎在曲阳县套里村。葛振林的家乡党成乡喜峪村就在三分区成立的灵山镇旁边,所以,葛振林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到三分区八路军的。
1938年的1月1日,晋察冀八路军所属第三军分区(对外称第四支队)新任司令员陈漫远、副司令员黄永胜到任,在曲阳县北的完县成立三分区主力第十大队,大队长王紫峰,团级编制。所以现在有些人写晋察冀史,把这个十大队也称为十团。十大队成立后,将原来的完县、满城县、唐县、曲阳县地方部队合并进去,葛振林的曲阳县大队是其中之一。
1938年底,根据晋察冀军区的统筹安排,杨成武第一军分区的主力两千人的二团划归给尚没有成立主力团的三分区,而三分区的这个千来人的十大队作为交换,划归给一分区。带领十大队来到一分区的是十大队参谋长陈宗坤,这个大队人才济济,后来成为一分区军队领导干部的赖庆尧、郭延龄、陈亚夫、徐信、齐景武,都出自这个十大队。
但这个十大队一来到一分区,就被杨成武拆散,人员被分到一团和三团,葛振林应该是这个时候来到的一团。上面提到的几个人也都在一团。不过他们有文化,所以很快被提拔上去,走的都是“连指导员”这个路数,在以后改为军事干部。
旧时代的军队是要讲论资排辈的,八路军也是如此。作为战士的小头头副班长,葛振林参军的时间大约在1937年底或1938年初,晚于班长马宝玉,有可能早于胡德林、胡福才叔侄。这只是个推论,不一定准。
也就是说,1941年反扫荡打响的时候,一团二营七连六班这五名战士,都是具有三年军龄以上的老兵。当七连长刘福山负伤,连指导员蔡展鹏指挥七连全连撤退,留下了六班的五名战士担任掩护任务。这个班人虽少,但都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应该是被留下的决定性的原因。
这五名狼牙山上英勇跳崖的战士,除了幸存的葛振林、宋学义留下了照片,牺牲的那三名战士都没能留下照片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