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史评——不以成败论英雄

$
0
0

     史评——不以成败论英雄

 

最近,听到一则“旧闻”:在我身边熟悉的那个部=队大院里,前些天,有八十多名军=队师团两级的老干部,乘坐着两辆大客车集体去总政上=访——抗议本部门领导为了给来京的现役干部腾出住处,把他们迁到六环以外的远郊去。

 

中国的具体国情:不管你自称的是什么“主=义”,但官本位的这个社会基本构架是没有变的,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权就失掉一切。关键在于掌握了权力的那些人是在为自己、还是在为别人谋利益。

 

手中没有了一点权力的老干部们为了要讨回公道,只能向更高的权力部门上=访,借助于更高的权=力来维护他们即将要失去的利益。这八十多位老干部选出了八位代=表,包括前院长、政委、主任、几个老资格的上=访干部在内,写出了大家都签了字的文字材料。

 

作为国=家政=权支柱的军=队老干部上访,恐怕世界各国闻所未闻,中国独一份也。

 

此事与我无关、也有关,我是在事过多日之后才听说了此事的。我对此上=访不大乐观,据我的观察,改革开放近十几、二十来年,此部门有过多次反腐败的单独上=访和集体上=访的事件发生,但无一例外,基本上都失败了。所以这一次这个部门的领导底气十足地对老干部们说:你们去告好了,告到哪里都不怕……

 

这也就是说,但凡发生过的反腐败抗争行动,发起者和积极参加者也都是失败者,没有一个取得了胜利。

 

幸好,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研究机构,从美国、欧洲、日本回来的知识分子不少,有一定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军=队也还要大体上维持一个“正面”的形象,所以这些“失败者”的处境还不算太差,只是把这些人孤立了而已。

 

这使我联想到一个成语:“不以成败论英雄。”他们作为反腐败的抗争者,虽然都失败了,但他(她)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不仅是个中国的汉语成语,也是中华民族从历史上得出来的宝贵原则。据说,这句成语原来的本意,是“以成败论人物”,不过后人将这个成语的本意颠倒了过来,反其意而用之。

 

我认为这反其意一改,改得非常之好。因为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各国,许多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都是命运的失败者。

 

“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不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坚定信念,还有谁能有这么大的动力呢?

 

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让事实来说话,我举几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我是研究晋察冀的,在近代以来的晋察冀十二年战争史上,最杰出的英雄群体莫过于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从事情的表面上看起来,胜利者是在日伪军一边,五壮士被打得毫无立足之地,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跳崖自尽。只是出自偶然的因素,最后导致三死二伤,说五壮士是当时战斗失败的一方,恐怕没有任何人会表示异议。

 

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失败的五壮士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五壮士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战斗失败者的五壮士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古往今来,还有一个最具典型的事例就是关羽。

 

处于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的关羽,在他人生的最后关头错误不断,最终,在他“大意失荆州”之后,“败走麦城”丢掉了性命。说关羽是群雄争斗中的失败者和大输家,绝对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可有谁能想到:咸鱼也会翻身,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关羽被后人不断地神化,他被奉为中华民族“忠义”的化身,成为“武圣”和“财神”,几乎是中华民族位列第一的知名人物。

 

跟关羽同时代的“失败者”还有蜀中名相诸葛亮。在当时鼎立三国之中,蜀国的力量最弱,还不及东吴之一半,曹魏之几分之一。魏若攻蜀,弱蜀必亡。为避免曹魏早日攻蜀,诸葛亮只能尽弱蜀全国之力,主动伐魏——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目的是把强势的曹魏阻挡在蜀国的北大门之外,避免早亡。这场蜀魏之战的结局:最终诸葛亮去世,蜀亡国不说,诸葛亮的家小后人都搭了进去,遭灭门之祸。诸葛亮跟关羽一样,成为最大的输家。

 

关羽之后,人们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岳飞。岳飞满腔忠心,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最后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得受尽酷刑之后,惨死在风波亭(宋史中无“风波亭”记载,岳飞被害于大理寺监狱)。不管要害死岳飞的人是谁?是宋高宗还是秦桧,但老百姓把这笔账算到了当时的害人老手秦桧的身上。岳飞死后,害人并没有终止,大批反对秦桧的官员被贬官流放,紧接着大兴文字狱,禁野史、私史,让其子撰修国史,说秦桧是最大的胜利者,岳飞是诸多失败者中最大的失败者,皆成事实。今天,您如果有幸到西湖边的岳王庙去转一转,那里会告诉您,谁,是成功的害人者还是失败的被害者,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英雄?

 


        一个被迫害致死的“失败者”能获得如此殊荣,是不是民心所致?


一说到葬在西湖边的岳飞,就要联想到明朝历史上被害的两位忠臣,一位是于谦,能力与人品俱佳,但被搅进大明皇帝的继位矛盾之中,因而被害。于谦也与西湖有缘,被葬在西湖边的三台山,从杨公堤走知味观绕乌龟潭过去就可以找到。于谦同岳飞、明末抗清被杀害的张苍水一起,共称为“西湖三杰”。还有一位是袁崇焕,以“通敌叛国罪”被凌迟处死,当时的北京市民被蛊惑的宣传忽悠至深,恨袁崇焕到“争食其肉”的地步。袁崇焕不管有什么过失,但功大于过,过不当死。

 

岳飞、于谦、袁崇焕这些历史事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被权臣陷害和迫害死的。这说明了一个最常见不过的道理:害死你的,往往不是战壕对面的敌人,而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所以我从来对一些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不大在乎,而对某些人——特别是“同一政治观点”的那些人的人品如何,是不是“坏人”?心理是不是阴暗到极点?是否喜欢在背后整人害人十分在乎。

 

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两千年的历史上,这样被害致死的“失败者”数不胜数,尤其在表面上张挂着什么“主义”的当代社会,骨子里还是官本位的封建极=权体制,尤其在“一党执政”的体制下借助政治运动的威权势力,所以人为造成的迫害致死、家破人亡的“失败者”比任何历史时期还更甚一些。

 

提起当代社会出现的最大“失败者”,可能没有再比“叛徒、内奸、工贼”更大的罪名和更高的地位了?

 

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社会地位,仍然会蒙受不白之冤,被害的“死无葬身之地”。当年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仅仅在几年之后,这个冤案就能被彻底翻过来。

 

文革给中国人上了一课,亲眼见到的现实中的历史课。以后但凡有点记性的人,都会牢记住这套整人害人的招数,都会清楚知道任何整人害人的时间都是不会长久的。

 

再深重的黑暗也会过去。

 

可惜中国人中间有记性的人实在太少了。以后接连三任党=主=席和总=书=记,都是被整下去的,被整下去时身上满是害人者投掷的肮脏污泥。

 

上行下效,上面尚且如此,做出表率,下面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人害人成为常态。看看各地的上访连年不断,看看各地的群体事件此起彼伏,各地的政府官员说出话来,尽管有官媒吹捧,但也是信者寥寥——连那些过去最没有头脑的人也不大信了,官员撒谎成为了家常便饭,把信用给透支没了。

 

再回到这些历史的“失败者”,把人给害死了,还要扣上一堆吓人的罪名,阻止人们给冤死者翻=案。可“史无前例”的“叛徒、内奸、工贼”这个通天的大案都被翻过来了,还有什么冤案翻不得的?在民主社会里,有一个可以随时得到纠正的民主机制;在极=权专=制的社会里,由于没有这个社会机制,就只能等冤=案的炮制者死去,才能纠正。

 

岳飞、于谦的冤案就属于这种处理办法。如果这个社会的统治上层昏庸到极点,属于“死不悔改”一类,那就只能等到改朝换代了。袁崇焕被平反,就属于后一类情况。大明朝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如果连这一点都没能觉悟过来,就只能等死了。

 

但愿今天人民军=队的某些领=导=人不要以自己的利益得逞而失去公平正义,自毁长城。

 

在历史上,“失败者”往往会留下万世英名,“胜利者”留下的是什么?看看岳飞墓前跪着的秦桧夫妇就知道了。

 

永远不要欺负那些没有权的人,特别是“失败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