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北步兵学校到平津纠察总队——建立
日本驻华记者野岛刚是一名出色的中国通,他写过几本中日关系的著作,都很不错。我刚看完他写的《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一书,从中获取了不少有益的内容。
野岛刚在这本书里研究的,是退到台湾岛的蒋介石,从对中共军队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痛定思痛,利用日本旧军人来训练国民党军的新一代军官。野岛刚也追寻过阎锡山在山西利用日本投降后的军队,在国共内战中同中共军队作战的详细过程,可惜因史料的匮乏,最后也没能研究个所以然来。
其实在对日本旧军人的利用上,蒋介石、阎锡山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顶多一两千人,远比不上中共军队。在中共军队中服役的日本旧军人,起码在三万多人以上,比一个日本旧军队的甲种师团的人数还要多。中共军队在与这些日本旧军人的交往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我今天谈的主要内容是“宪兵”。
在野岛刚的书中,日本旧军人培养国民党军的骨干力量,在教授的内容中有一项重要科目就是“宪兵”,特别是“战时宪兵”,即在战时状态下,维持自己方部队的军纪以避免造成社会伤害的特殊兵种。
在国民党军以黄埔军校开创的军校教育体系中,原本只有五项科目,即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这五项,抗战前不久,才由国民党中央宪兵直属,在各军校创建了单独的“宪兵科”,后来担任北平纠察总队参谋长的李青川,就是国民党军校宪兵科出来的。
直到1950年初全国内战结束,以中共的彻底胜利取得了除台湾岛以外的全国政权,中国全部数百万军队中,可以称得上具有宪兵性质的部队只有一支,这就是1948年12月成立,到1949年11月结束的解放军平津卫戍区纠察总队,简称“平津纠察总队”。
北京军区的专职作家舒云对平津纠察总队的多位领导人进行过采访,她可能对平津纠察总队在解放初期的活动有所了解,但她未必能对平津纠察总队的来龙去脉有较深的了解。今天,我就补上她未能了解的那一部分,尽我了解到的史料,谈谈有关华北步兵学校从无到有以及后来的故事。
为什么要将这个历史综述叫“简述”而不叫“简史”?是因为我主要是凭口述历史撰写的这段历史,而当年的有关历史档案我是接触不到的。这起码说明,迄今为止,中国并不是可以随意查到军方档案馆阅历史档案的国家。以口述方式收集到的史料,难免会出现人为的痕迹和不准确之处,如果文中出现与事实有违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1948年11月,东北的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已经在考虑解放华北的大战役——平津战役。此战,一战必胜,华北最大的两座城市北平、天津的解放是毫无疑义的,所以,平津战役未打,中央已经在考虑接收平津的一些事情。鉴于以前在解放张家口、石家庄、沈阳等许多大城市的时候,都发生过军队进城后抢掠的事情,于是中央打算效仿国民党军队的宪兵设置,建立共军自己的宪兵。这支特殊的部队建立,当然不能叫宪兵,而改叫“纠察队”,当时将军事素质最好的一支部队华北步兵学校改编为平津纠察总队,就是中央下达给华北军区的重要任务。
华北步兵学校建立的初衷,是1947年12月在河北省晋县侯城村召开的石家庄战役总结会(也称作战经验交流会)上,朱德总司令根据晋察冀战局的发展提出的建议。
朱德召开会议的地点——侯城村周边,就是华北步兵学校诞生和驻扎的地方
此时,来到晋察冀的朱德已经有近半年时间,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估计到晋察冀共军要凭自己的力量战胜华北国民党军、特别是傅作义部队,起码还要有个三五年的生死较量。因为二十多万晋察冀共军部队要面对五十多万国民党军,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艰难的战争历程。
朱德考虑到,这期间共军中下层的营连干部伤亡太大,该如何补充?而且随着缴获的国民党军的美式武器越来越先进,国民党军的战术及军事技术能力日益提高,如何提高共军营连干部的军事素质?所以朱德提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必要马上就建立一所晋察冀军区直接管理的中级军事学校,与培养高级团以上干部的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基层连排干部的各纵队随营学校形成部队干部的阶梯式教育。
朱德为晋察冀野战军成立华北步兵学校的设想,是在解放战争后期的三大战役之前提出的。随着东北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提前进关,平津战役也得以提前顺利完成,所以,朱德对晋察冀战场华北步兵学校作用的寄托还没有实行,就已经结束。华北步兵学校最后以平津纠察总队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解放石家庄经验座谈会开过之后,国民党方面的军事布局也起了变化,为了应对晋察冀共军的攻势,也为了更有效控制华北战场,1947年12月2日,国军撤消张垣、保定两绥署,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任总司令,统一指挥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及绥远5省军事。
为了更有效应对国民党军的这一变化,朱德随即在召开过石家庄战役经验总结会的原地,继续召开了晋察冀军区及野战军高级领导会议。在会上,朱总司令向在座的晋察冀军区高级领导人提出了包括建立步兵学校在内的一系列积极的建议,比如,撤销管辖地都被傅作义军队占领的察哈尔军区,扩大晋察冀野战军规模,以察哈尔军区机关为干部核心,组建晋察冀野战军六纵;部分察哈尔军区与原冀晋军区合并,组建新的北岳军区;北岳军区与冀中军区各建一个地方纵队(即后来的一纵和七纵)等等。
朱德会上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积极建议,比如以前由各分散的军分区根据地组成的晋察冀军区是无法统一抚养军队干部家属及子女的,由各根据地或军分区根据自己的财力自己筹款来养。朱德认为这种做法不对,现在的晋察冀军区是一个整体,应该有晋察冀军区统一给养起来。为了“养”这部分人,就要建立晋察冀军区统一的后勤基地,同时取消晋察冀军区原来一直存在的“生产和经商”的部分。朱德说,军队经商,会严重影响到野战军的战斗力,成什么样子?你是军人还是商人?
在马上建立步兵学校的这个议题上,朱德推荐当时从晋冀鲁豫刚过来的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教育长赵再生为步兵学校的校长兼创办组织者。朱总司令的提议当即受到参会者的热烈拥护和一致响应。聂荣臻推荐他担任校长的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张明河为步兵学校政委,还推荐在张家口时期认识的原冀察军校、现察哈尔军政干部学校校长李青川为步兵学校教育长。这是最初的步兵学校三大巨头:校长、政委、教育长。
其余干部由校长、政委分别推荐。为解决步兵学校的驻地以及供给问题,新任步兵学校校长的赵再生推荐了跟他一起从晋冀鲁豫过来的原冀中干部地区队政委、现冀中军区保卫部部长的翟家骏为步兵学校供给部部长。新任步兵学校政委的张明河推荐了他在张家口教导旅时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部下,曾任团政委的张迺更为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至此,步兵学校五大领导配备完毕。
1948年2月,在河北省晋县原晋察冀军区及野战军领导会议的原址上,步兵学校宣布建立。步兵学校建立,最初命名为“晋察冀军区直属步兵学校”;四个月后,1948年6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步兵学校随即更名为“华北军区直属第一步兵学校”(原计划在晋察冀或晋冀鲁豫成立第二步兵学校,但未能成立,因为没有基本部队,大部队跟刘邓一起走了);1948年7月以叶剑英为校长的华北军政大学建立之后,步兵学校改变隶属关系为军政大学四成员之一,于是又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附属步兵学校”;简称“华北步兵学校”。
实际上,华北步兵学校是双重领导体制,在组织上隶属华北军区,在业务上隶属军政大学。也就是说,华北军区管干部、管部队、管物资供应,但不管教学业务,华北军政大学管教学业务,其余一概不管。所以在1948年10月,傅作义一度想派快速部队偷袭石家庄西柏坡,曾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的军政大学副校长肖克“任命”步兵学校一大队大队长吕展为“石家庄警备旅旅长”,火爆脾气的张明河当即向聂荣臻提出质问:军政大学什么时候管干部任命了?这个任命作不作数?
步兵学校建立后,最初几个纵队的随营学校都称为“分校”,以后统一认识,这几个随营学校都合并过来,称为步兵学校下设的大队。
这几个随营学校,距离晋县步兵学校最近的,合并过来最早的,是在安国县的二纵随营学校,校长吕展、政委郑旭煜,都是红军资历的干部。因为最早,所以抢得先机,吕展被任命为步兵学校副教育长、郑旭煜被任命为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步兵学校组建成七人的校领导班子。但此时的步兵学校教育长李青川、政治部主任张迺更都是抗战干部,李青川还是从国民党部队过来的。比起来,人家更抢得先机,由于有聂荣臻的推荐,成为正职领导。
战争年代的“丘八”干部,都有那么股狗脾气,常常在小的地方,一不顺自己心意就要甩脸子。郑旭煜是政工干部,不在于觉悟要高多少,但在一分区那段历练使他知道必要时要懂得忍让,于是就上任了。吕展的情况特殊一些。据说,吕展属于有脾气的,平西干部本来就与一分区干部不大能合得来,他很早就与李青川有前嫌,于是很长时间甩着脸就是拒不上任副教育长。我看在吕展自己填写的个人履历里面,他记录了自己华北步兵学校一大队大队长的职务,也高调将那个肖克口头许下的“石家庄警备旅旅长”的职务记录在内,却没有记入“华北步兵学校副教育长”的这个职务。
三纵随营学校最初出自杨成武的安排,杨成武一手创建起来的。不提最初的校长宋玉琳、校政委李呈瑞,合并到步兵学校的时候,校长张行忠,是1942年从抗大二分校过来到一分区的红军干部,曾任一分区保满支队支队长,1944年底跟着杨成武去了冀中;教育长周自为,1939年从延安来到一分区,一直在一分区作战科,1944年底跟着杨成武去了冀中;政委陈继德,保定二中的高才生,抗战中出自冀中军区,从锄奸科干事起家,以后任组织科长、团政委,随营学校政委,文革中从军政委一度高升到副总长的位置。
四纵随营学校最早出自纵队政委胡耀邦的一手打造,合并到步兵学校时的校长朱遵斌、副校长邹新民,一个是原一分区老资格的红军干部,另一个是原冀察军校副校长、晋察冀警卫团副团长,聂总最亲信的红军干部;政委刘福,从团政委过来的红军干部,1955年没有参加授衔,1962年同另一个1955年没有参加授衔的第二届北平纠察总队副政委红军干部王元和(当时在河北省公安厅张明河下面,任公安厅副厅长)一起,被直接授予少将军衔。
还有一个六纵随营学校,我最近刚搞清楚。1947年12月,当朱老总在晋察冀军队高层领导的会议上提议建立华北步兵学校的同时,从原来的二纵政治部主任被任命为六纵政委的向仲华,走进涞水县大山,把原察哈尔军区机关的大部分人都带了出来,组建六纵、后来的六十八军司政两大机关。察哈尔军校也在其内。
此时,聂老总推荐李青川担任步兵学校教育长的命令也传到了六纵。我以前认为李青川把原察哈尔军校全部人员都带到了晋县的步兵学校,这是错误的,他只带走了杨浩几个亲近的人,把其余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留下的原察哈尔军校的人员,在六纵政委向仲华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梅斌为首的六纵随营学校。梅斌这个人我不熟悉,不是来自老冀察军区和察哈尔军区,应该是向仲华从新建的六纵派来的。梅斌1949年以后在天津纠察总队以后没有回来,他被留在了天津,成为天津军管会及新市政府的成员,以后成为创建北京导弹制造工厂的那些军工领导干部之一。
当年合并进步兵学校的四个纵队随营学校,依次划分为四个大队,一大队(二纵随营学校)、二大队(三纵随营学校)、三大队(六纵随营学校)、四大队(四纵随营学校)。原随营学校的校长和政委,分别担任这四个大队的大队长和大队政委。
关于步兵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级别问题:无论在这五位最初的正职领导人之中,还是在包括两位副职在内的七位校领导人之中,只有校长赵再生和政委张明河属军一级干部(晋察冀叫“纵队级干部”),其余人都是师级干部。
校长赵再生是原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教育长,相当于“军参谋长”;政委张明河是原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相当于“军政治部主任”。
赵再生不是晋察冀干部,所以很多晋察冀干部都对他不熟悉。只知道朱德在推荐赵再生担任华北步兵学校校长的时候,介绍说他在长征期间滞留在四方面军的时候,四方面军知识分子干部赵再生一直跟他在一起,对他帮助不小。要知道,当时四方面军许多人都对朱德不好,连朱德的乘马都被偷掉,所以赵再生当时对朱德的友好态度使朱德感动。要知道,当年二、四两个方面军搞肃反,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干部都被杀掉,赵再生没有被杀掉,已经是个奇迹,当然赵再生极其谨小慎微的做法也起到自保的作用。
1947年的9-10月间,在刘邓大军离开晋冀鲁豫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以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人薄一波为首,一大批干部分几次转移到晋察冀,赵再生是其中一批。赵再生过来的时候,同行的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干部中,作为专职保卫干部的翟家骏、洪涛都在其中,他们是带着一批原高树勋起义部队的军官一起来的。刘邓大军南下,风传原高树勋部下一些旧军官要趁机哗变,投奔国民党军。许多年后,这被证明是谣言,得到平反。但在当时,这批军官全被扣押,送到晋冀鲁豫军政大学,以后又被移送到更安全的晋察冀。
以后,这批原高树勋旧属军官们都被安置在华北步兵学校,并得到使用(八十年代才得到真正的平反),但职务比原来低了许多。
赵再生的身体不好,他不是晋察冀出身,也对他指挥调度晋察冀干部不利。他担任天津纠察总队总队长兼政委,我没有查到他当时有什么留下来的举措和讲话,他跟性格张扬执拗的政委张明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当时在华北步兵学校和平津纠察总队,我知道的,赵再生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连句硬话都没有说过。赵再生在解放初期很早就去世了,所以我对赵再生的个人经历几乎一无所知,连他是哪里人都不知道。
因为张明河夫妇跟我们家交往很多,尤其张明河夫人沈琦跟我母亲有着较近的关系,有关张明河我知道的较多。他的个人经历我以前讲过,现在不重复叙述了,以后从聂荣臻的谈话里得知:他的打算是让张明河在华北步兵学校政委的位置上过渡一下,干一年,一年后升职为纵队副政委,即副军政委。可惜张明河的运气不好,两次提升机会,都被意外发生的事情给错过去了。
1948年底,在他即将干满步兵学校政委的时间到来之前,中央关于将华北步兵学校改编为平津纠察总队的命令下达了,他走不脱,叶剑英亲自找他谈话,要他就任北平纠察总队总队长兼政委;聂荣臻也找他谈话,说你别小看这个纠察总队的总队长,比一个军政委的权力都大。两位老帅这一忽悠,张明河一个大直肠子,有什么说的?干吧。
1949年秋,再一次遇到他下部队的机会,这一次已经明确,他回到老部队六十四军,原来的四纵,接替副军政委傅崇碧的职位。他从华北军区正往外走,遇上了刚刚接手公安部长兼北京市公安局长的罗瑞卿,又一通忽悠,大直肠子张明河又被忽悠留在了北京。这一次是与军队脱钩,属地方干部。
赵再生何时担任军职干部的时间我不知道,但张明河我知道,是1947年12月升任的军级干部。但没有任何人能预料到:文革中的张明河一度沦落到靠拾荒谋生的地步。
除了赵再生、张明河之外的其余五位师级干部校领导,教育长李青川、政治部主任张迺更、供给部部长翟家骏、副教育长兼一大队长吕展、政治部副主任郑旭煜。我们只要观察他们担任师级干部的时间就可以说明许多问题。
李青川是在这次,1948年2月任命为步兵学校教育长的时候宣布为师级干部的;张迺更也是在同一时间,就任步校政治部主任的时候宣布为师级干部的;翟佳骏是在1947年10月,从晋冀鲁豫来到晋察冀,就任冀中军区保卫部部长的时候升任师级干部的;吕展是在1946年4月,郭天民任命他为二纵参谋处长的时候升任师级干部的;郑旭煜升任师级干部的时间最早,是在1945年10月的绥远战役发起时,他担任过去旅政委龙道权兼任的旅政治部主任一职时,成为师级干部的。
军队干部的提升,如果没有突出或特殊的战功,大都以从军的资历和级别为提升基础。破格提拔,一定要有过硬的理由,否则将难以服众。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那些老资历的干部排在刚被提升的后辈之下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