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往事杂谈——不争的故事

$
0
0

  往事杂谈——不争的故事

 

近日发稿越来越困难,正常发稿有“某某词”的提示,要不就是“短时间内发稿过多”,限制你发稿。你看,我一篇稿子都发不出去,它却栽赃你“短时间内发稿过多”,这不是黑色幽默吗?

 

以前为解决发稿困难,我用新浪微博的长博文图片方式,躲过“某某词”的封锁。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权宜之计,所以我至今没有通过新浪微博来发表文章。这几天,发图片也不行了,新浪博客取消了我的图片功能,这条曲线救国的道路也走不通了。

 

走正常渠道发文,谈不了历史,就聊聊家常吧,从我的身边,聊到久远的湖北家史。

 

我们这个世代单传的湖北佬家庭祖祖辈辈都信奉道教,家里流传下来的几个家训,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家训就是“不与人争”。从来都避免与乡邻发生争执。这倒不是胆小怕事,我想是性格秉性的缘故吧,“孙喜旺类型”,遇事随和,没有那么多的是非。

 

记得,小时候念书的时候,祖父也对我多次提起过,不争,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最主要的,可能是我们杨家自古单传,人丁微弱,很难与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一争高下。而乡下农村一旦引起家庭间的纠纷,“人多势众”和“仗势欺人”成为常见的解决矛盾的最佳手段。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我们杨家世代遗传的生理缺陷所引起的。因为我们杨家说话有略微口吃,显得“笨口拙舌”,古之称之为“讷”。与人争执一旦嘴跟不上,就显现面红耳赤的窘相,好像先自理亏了三分。嘴跟不上,以“不争”为首选,所以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极力避免与他人产生矛盾。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杨家的老祖宗于是把这一条也记了进去。

 

但你一味退缩,并不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中国农村几千年来都实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恶”,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个传统,专门欺负那些善良的人,深入到几乎每个人的骨子里。而且,你越是善良,那些恶人就越要欺负你。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这个社会上永远会有专门欺负善良人的恶人,你躲都躲不开。我记得在小时候,祖父不止一次对我讲起过“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道理,他看我从小就性格懦弱,继承了家族的遗传基因,可能一生都躲不开被别人欺负的命运。

 

我每次回到湖北老家,在祖父的坟前,总想起祖父的这段话——真让他给说着了。在官本位和专制的中国社会,那些欺软怕硬的劣根性就像附在人体的新冠病毒,总会存在,你躲避都躲避不开。

 

祖父说,我父亲小的时候,潘集老街上一户人家总是欺负他独苗一个,没有身强力壮的兄长在身边护着,所以总是找他的茬子。我祖父说,后来潘集老街的矿井队请来了武术教头,教矿井队的那些青年习武。当时还没到上学年龄的俺家老爹也挤了进去,拜师学艺习武。

 

再以后我们乡下战乱不断,红军、白军,你杀过来我杀过去,间歇中也不消停,有土匪、棒子手从中作乱。那时家里凡有点经济基础的,都把孩子送到了武汉去住校读书。当学校放假、乡下也太平的时候,这些学子们就远道归乡,回家来看看。

 

但欺负人这个坏矛盾一旦占了便宜,是会遗传延续的,于是就有惯于欺负人的坏种,专门有几个人聚集起来,半路劫道,抢劫归乡的学生。我祖父说,那一次,俺家老爹忍无可忍,出手还击,乡下学的武术和武汉城里学的自由搏击都用上了,把那几个劫道的家伙打得抱头鼠窜,都是住在潘集老街的邻居嘛,以后请人上门说合,算是有了个了结。

 

祖父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不争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我在《百家讲坛》里一位台湾学者那里听到了几乎同样的故事。我记录下来,重新再讲一遍。

 

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大学问家莫过于孔子,就连孔子的学生一个个也都是好手,学问大家。

 

某天,门前来了一个人,打听孔子,看见是孔子的学生,就说,我问你吧。你说,一年有几季?

 

孔子的学生说,当然有四季,这是常识,还用说吗?

 

来人说,我说有三季,要不咱们赌一下,谁输了给对方作揖三次,算是赔礼认错。

 

恰好孔子出来,学生立即问孔子:一年有几季?

 

孔子说:有三季。

 

学生不得已,向对方作揖三次。来人走了,学生问孔子说,明明一年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看对方,它全身都是绿的,是蚂蚱,它只能活三季,看不到冬天它就死了。你跟它争四季,它又没见过,争到天黑也没有结果。

 

上面这则故事,是古人“拐着弯骂人”的一种表达形式,骂胡搅蛮缠的人见识短,是由短命所决定的,所以,犯不着跟这种人一般见识。就像你走在路上,一条癞皮狗跟在你后面狂吠,你犯得着回过头去跟这个畜牲一般见识吗?由它去叫,不理它就是了。

 

古代的“不争”,表面上看来是放弃、是舍得,是“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其实“不争”的本义还包括了更多的内容,包括海涵海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不与他人争名争利争地位,能容人,包括整过你、害过你,背后曾对你下过刀子的人。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