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美联社记者镜头下的八路军抗战
在有关抗战时期的老照片中,美联社驻北平的兼职记者霍尔多·汉森拍摄的抗战照片和八路军照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938年夏天从北平出发的美联社记者霍尔多·汉森到达河北阜平的晋察冀军区
聂荣臻组织的晋察冀八路军持美国国旗欢迎汉森
汉森拍摄的聂荣臻
三个八路军团级干部,摆拍给汉森看的,有一个是高鹏吗?
汉森是从北平经冀中到晋察冀的,最先见到的是冀中八路军骑兵
正是冀中各村庄起来抗日的时期
注意,还不是八路军,是河北农民游击军
担任护送的骑兵队伍
冀中河北农民游击军尚未改编为八路军
到达了唐县,三分区的两名八路军干部
据说是三分区司令员陈漫远授权美联社使用的照片
1934年春,汉森毕业于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大学。其时,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工作。因向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和中国自由撰稿的《明尼阿波利斯日报》记者杰夫·琼斯的经历,找不到工作的汉森决定到中国做自由撰稿人。汉森来到北平,寄住于在美国认识的一位中国同学家里,边学习中文、中国文化,边找工作,就职于美联社前,汉森先后做过一位中国前外交官员的英文秘书、中学体育教师、大学教师,并于1935年开始了他向往的自由撰稿生涯——为北平、天津、上海的多家英文报刊撰稿。
他发现中国学生不爱运动,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团队比赛;中国人随便,不注重效率,“一个对效率如此不关心的国家未能构成健康的工业体系,一点也不令人奇怪。”
1937年7月27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向第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发出的“最后通牒”规定的最后期限的前一天,汉森接受了美联社北平分社全职记者职位。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着北平,日军要宋哲元于28日中午12点前弃城投降,宋哲元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士兵一个都不会离开北平”,他当众“瞪着眼睛说假话”,27日傍晚,北平城南已有零星炮声不时传来,大批中国士兵撤向城内。
刚刚就职美联社战地记者的汉森,却骑着自行车由北平出发,逆着人流驶向南苑兵营,去完成他首个重大事件的采访任务。夜幕降临时,汉森刚到南苑兵营,即遇上日军飞机俯冲扫射正在挖掘战壕的中国士兵。汉森迅即扔掉自行车,卧倒在路边一块石碑下。日军飞机飞走了,汉森爬起来,观察了南苑兵营,采访了临战前的中国官兵。日军炮击的声响越来越近,肩扛手提财物的难民蜂拥而至,一位中国军官劝告汉森应该立刻返回北平,因为道路可能随时被封锁。
汉森借用兵营的电话,口授了一份发往美联社的电报:“纽约十万火急 南苑一片混乱日军在军营外两英里日军炮轰预计黎明发动进攻”。这是汉森就职后发往美联社的第一份电讯,至1939年初离开中国,此后一年半时间里,作为美联社驻中国的战地记者,汉森向美联社发送了一份又一份电讯、一张又一张照片,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情形。
1938年8月17日,汉森随卫立煌的秘书到达西安,在此逗留了3个星期。
“在西安招待所,特别是在餐厅里,我看到不少脑满肠肥的中央军军官。他们大多二三十岁,身着精美的制服,脚穿亮锃锃的皮靴,腰配闪闪发光的宝剑。在豪华的盛宴上,他们一边喝着2.4美元一瓶的啤酒一边与妓女调情。与此同时,八路军及其游击队正在山西、河北为抗战做出重大牺牲。此情此景使我对中央军的奢华感到极其厌恶,在我眼里,中国还没有被战争彻底唤醒。中央政府花巨资给这些军官发放高薪,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投降日本的中国军人寥寥无几。”
“我们到达西安后,不到2个小时,朱德总司令就派人来接布朗,不到4小时,他又派人来接我。我只跟他待了1个小时,时间太短,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他非常友善,像一位戴眼镜、说话缓慢的学校老师。朱德只有52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老。我很难想象他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战场间穿梭。”
1938年9月13日凌晨,汉森与100多名乘客分乘数辆装满棉包的卡车驶离西安前往延安,乘客中包括彭德怀与邓小平。
“9月13日,我离开西安去延安。此时,中共中央即将在延安召开高层军政会议。我们的卡车上有28人:除我以外有5名官员,其中包括林伯渠、彭德怀、邓小平等,11名警卫和11名学生。幸运的是,同车有一位是《新华日报》的编辑,他能讲英语,曾在莫斯科接受教育,内战期间在监狱蹲了4年,他信息来源很广。”
彭德怀在整个3天的行程中,寡言少语。而个头矮小,34岁的邓小平在汉森看来活泼得像个少年,“他总是第一个爬上卡车顶部,伸手拉拽下面的人,中途停车,他也是第一个跳下车”。行前,汉森拜访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林告诉汉森,外国记者访问延安应遵循以下规定:需乘卡车旅行;需自带被褥;陕甘宁边区政府会提供运输、住宿和用餐;同时在延安指派口译员安排采访,并决定何时何地允许拍照。
在延安期间,汉森见到了毛泽东、朱德、林彪等人并访问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1938 年底,汉森回到美国。回到美国后,汉森依据在中国生活的日记和发给美联社的中国报道,写成了《中国抗战纪事》,并于1939年底在纽约和多伦多同时出版。美国出版商认为,“这是首部全面叙述中国抗战自爆发至如今整个进程的作品,是一位受过训练、亲历战场的观察家的所见所闻”。
因《中国抗战纪事》的出版以及中国的经历,汉森得以受雇于美国国务院,然而1950年,麦卡锡参议员以《中国抗战纪事》以及汉森关于中国的报道为由,指控他为国务院雇员中的“亲共分子”之一,尽管国会负责调查他的小组查明他是清白的,联邦调查局和国务院也撤销了对他提出的所有指控,1953年他还是被迫“请辞”。因无法在新闻业找到工作,汉森当了六年农民。
1983年,受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邀请,汉森与妻子返回中国,并走了一遍长征路。此次中国之行,汉森还向中国军事博物馆捐赠了155张他当年拍摄的八路军抗战的照片底片,每张底片都标注了标题、图片说明和拍摄时间。
1992 年汉森去世后,他的遗孀把汉森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捐给了他的母校卡尔顿学院。
2019年10月,《中国抗战纪事》英文原版出版78年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汉森的儿子和女儿在中译本序中写道:“作为坚实的新闻报道,《中国抗战纪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