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雁宿崖战斗到黄土岭战斗
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分析综述。雁宿崖战斗之后,到黄土岭战斗打响之前,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以往著名军事家的著述记载中,哪些内容和观点从今天看起来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比较合理准确,哪些内容和观点又与今天挖掘到的事实有所出入?
雁宿崖战斗之所以打响,跟杨成武能够预先收到准确的情报及正确决策有决定性关系;而黄土岭战斗之所以打响,跟陈正湘的侦察判断和主动求战有决定性关系。我们说雁宿崖战斗与黄土岭战斗的关系密不可分,道理就在这里——因为这二者成因果关系。
在雁宿崖战斗的成因中,在一分区侦察科长袁彪和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转给杨成武的情报中,坐镇涞源县城的阿部规秀的军事部署,是同时兵分三路,清缴三个作战目标。西路三四百人,打击在靠近灵丘县水堡一带活动的一二〇师的一支部队;中路两三百人,打击在走马驿一带活动的涞源县委及涞源支队;东路军事力量最强,由辻村宪吉大队长亲自带领的约五百余人,打击在银坊一带活动的一分区主力三团。
在杨成武八十年代出版的回忆录中,杨成武称阿部规秀的这次军事行动为“报复性扫荡”,主要报复在河北平山县、灵寿县刚发生不久的“陈庄战斗”。在这一战中,华北日军吃了个亏,所以要在涞源县的扫荡中再找回来。
我认为,“报复性扫荡”没有错,但阿部规秀没有那么强的“全局观念”,你华北日军在石家庄那边吃了亏,要我张家口的日军再找回来?不可能。阿部规秀更关注的是自己身边的局部利益,而不是你日军在华北的全局利益。
阿部规秀的“报复性扫荡”,报复的是八路军在他身边涞源县的袭扰问题,特别是十月份,八路军打掉了从张家口到涞源县公路的修路计划,使整个一千多民工的修路队跑散,守备队受到沉重打击。阿部规秀认为这一切是在银坊为团部的三团干的,所以这三路扫荡部队的重中之重,是由驻守在涞源县的辻村大队出马,打掉三团。
实际上,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直接指挥的麻田岭偷袭战(以往晋察冀抗战史均写作“摩天岭战斗”),作战规模虽然不大,一分区仅出动了两个营,但这场战斗反倒是带有鲜明的“全局观念”。因为作战命令来自晋察冀军区,由聂司令亲自下达的。在这一战中,连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的白求恩医生都出动了,组建前线医疗队,并亲自主持战地手术。
实际上,黄寿发这样的局部袭扰破坏只能给日军造成一时的麻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效率极高的日军在遭受暂时的打击之后,很快恢复过来,征集到更多的民工,终于在半个月后的十月底,将张家口至涞源县城的简易汽车路修通。有了这条汽车路来快速运送兵员及物资,是阿部规秀敢于在十一月初对八路军同时进行三路清缴的底气。
这就是雁宿崖战斗的成因。这以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杨成武放弃西路、中路的日军不打,集中了三个主力团以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打东路日军,这就是雁宿崖战斗。雁宿崖战斗,杨成武亲自做地形考察,11月2日,召开了各主力团、游击支队领导都参加的作战会议。由于目标明确、行动统一、作战时间短,八路军仅一天就结束战斗,大获全胜。
近些年来,有一股极力否定八路军战果的逆流观点浮上社会舆论,这股逆流观点据说“根据日军的史料”,雁宿崖战斗八路军从未攻克日军的主阵地,雁宿崖一直控制在日军的手中。而且,据说雁宿崖战斗八路军只打死了日军82个人,辻村宪吉大队的军事实力还在,后来的黄土岭战斗就是以辻村宪吉为主的部队展开进攻的。
此逆流观点还说,八路军之所以缴获了大批日军大衣,不是从被打死的日军身上扒下来的,而是“日军运送大衣的后勤辎重被八路军缴获了”。由于此说法仅有极个别的“日本学者”在鼓吹,至今未见到有国内学者进行附和,特别是缺乏完整的史学资料作支撑,而且与雁宿崖战后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此观点虽然新颖,但无法得到史实认证,不予支持。
辻村宪吉大队原本是驻守在涞源县的守备大队,这个大队有没有受到重创?我们只要看看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之后,是不是还是这个辻村宪吉大队在守备涞源县就知道了。为什么日军在雁宿崖、黄土岭战后更换为小柴俊男大队守备涞源县,就是因为原来那个辻村宪吉大队被彻底打残了,没有力量再守备涞源县,所以更换为小柴大队。
尽管立场观点都不一致,但我还是对姜克实教授的研究给予很高的学术评价,姜教授的研究使我们搞清楚了许多晋察冀抗战史中的细节问题。比如雁宿崖战斗中的辻村宪吉是死是活就被搞清楚了。雁宿崖、黄土岭战后,辻村宪吉还好好的活在世上,虽然阿部规秀死后,他被上司暗示要自杀殉国,但他拒绝了,转入后备役后在北海道大学迎来了战争结束。
相比之下,陈正湘的孩子陈炜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认为雁宿崖战斗中击毙了辻村宪吉,这就是忽视姜克实教授研究的后果。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你虽然不喜欢,但对方的研究成果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完全可以拿过来借鉴参考。
雁宿崖战斗结束,已近3日的夜半时分,由于2日夜间连夜行进,从易县的界安、东西水一带赶到涞源县的雁宿崖设伏,一团的一营、二营疲乏至极,于是赶快拉下去休息。2日那天从唐县急忙赶来的二团也同样疲乏至极,于是也拉下去休息。抗战年间的通讯设施及其落后,二团这一休息,就失去了踪迹,以至于后来因此失去一大战机,令人痛惜。
一团的三营,因为跟随黄寿发参加麻田岭偷袭战后,就驻扎在距雁宿崖很近的桥家河,没有经过2日夜间的长途急行军,所以被留下来打扫雁宿崖战场。最后撤走的还有三团,雁宿崖战场原本就在三团的防区之内,团部在银坊的三团也属于“就近参战”,所以不急于撤下去休息。三团从打扫战场的一团三营手里硬抢走两百多骡马驮子,让一团有口难言。
雁宿崖战斗结束后的4日,控制着雁宿崖周边局势的八路军总计四个团:一团、二团、三团、在梅斗店的预备队二十五团。八路军方面原准备在雁宿崖打扫完战场后,在原地休整两天就班师回朝。在唐县三分区的二团之所以没急着回去,这里面还牵扯着一个因素,就是对雁宿崖战斗中缴获的约两三百个骡马驮子物资的分配问题。起码要在参战的一团、二团、三团之间做个分配,否则,请二团来参战,战后让二团空着手回去,说不过去。
11月4日清晨,雁宿崖战斗大捷的消息传到晋察冀军区所在的阜平县,刚从延安来到晋察冀的摄影队一行人大感兴趣,于是从阜平来到涞源县雁宿崖战场实地考察。一分区三团特别派三营一个连,即三营十二连,高粮所在连担任警卫任务。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为什么从没有见到这个摄影队的雁宿崖战场拍摄的照片呢?
曾经出现在雁宿崖战场的延安电影团
左2:吴印咸,左3:叶昌林,左4:徐肖冰,右2:袁牧之
那是因为4日午时,摄影队刚来到雁宿崖战场进行考察,还未来得及拍摄就传来消息,涞源县城阿部规秀亲自带领的日军大队出动了。这大股日军的行进速度很快,早上从涞源县城出动后,乘汽车到达下北头据点,然后下车步行,经白石口向雁宿崖推进。
有影视作品中日军乘坐大卡车到达的雁宿崖、黄土岭,这是不正确的,当年,从白石口到雁宿崖是一条崎岖的山区土路,连骡马车都难以通行,当地人结婚送新娘都只能以骡马驴驮运,所以日军的后勤物资只能由事先征集好的骡马驮子运送。
在1942、1943两年的晋察冀大生产运动中,老资格的涞源县委书记梁正中是唯一受到晋察冀表彰的县团以上领导干部。梁正中是1940年以前的涞源县县委书记,1941年晋升为一地委民运部长,1942年晋察冀精兵简政,他又回到涞源县任县委书记。
按抗战时期的干部待遇规定,他这一级的领导干部,配有大骡子一匹,以此代步。但在每次从涞源县到易县的一地委开会时,他都会沿途用这匹大骡子“拉脚”,搭乘往来人或者拉货,他因此为自己“挣下一床新铺盖”。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梁正中的做法不大可取,这是“用配给领导干部的公车在跑出租,挣下钱来归自己所有”。而在当年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这属于“大生产合理创收”,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
话题再回到1939年11月雁宿崖战斗结束的时候。
如果说,雁宿崖战斗前日军的攻击目标是银坊的话,那黄土岭战斗前日军的攻击目标是雁宿崖,攻击目标明确、战斗意志坚决,日军还要你“诱”吗?
除非对日军的军事行动目的一无所知的人,才会臆想出“诱狼”的幼稚把戏,你把日军的智商和中国人的智商都给低估嘲弄了。
4日那一天,阿部规秀亲自带日军大队经白石口到达雁宿崖,沿途只有在白石口对日军进行监视的二十五团一个营,在团长宋学飞的带领下对日军进行了多次骚扰,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日军的前进。在一团四个连接上敌之后,宋学飞带这个营从另路返回易县。
有人会问:被影视剧演绎得无所不能的涞源支队即曾支队到哪里去了?他们不能跳出来阻拦或把日军引走吗?比如,引到距离雁宿崖战场较远的银坊去,不是不少的书中,比如一九三师的师史中就是这样记载的吗?
11月3日,当雁宿崖战斗紧张的时候,从五门村向走马驿撤退的涞源县委和涞源支队,立即向西,日军控制最薄弱的地区转移,这里是涞源县与灵丘县的结合部地区,从晋西北来到雁北的王震部队就驻扎在这里。此时他们距雁宿崖还有较远的距离。
阿部规秀带领日军一千人的大队从涞源县城出发,经龙虎村、下北头、白石口到达三岔口,然后一点不拖延耽搁,直接转向东南进入雁宿崖。这中间,阿部规秀吉没有像姜克实教授分析的那样,是从插箭岭过来的;也没有像国内一些记载的那样,阿部规秀先跑到银坊去烧杀一通。
众所周知,三岔口是个三路通道,直通向三个方向:向东通往易县,一分区八路军就是沿这条通道过来的;向北经白石口可通到涞源县城,这是阿部规秀来的方向;还有一条向南,通到银坊的道路呢?作为经历过多年征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杰出军事家,阿部规秀不会将这条通道放弃不管的,一定会有一路日军先占领银坊,然后从银坊向北,与阿部规秀在三岔口会合。这一路日军才是在银坊烧杀的主体。
从人数上讲,黄土岭战斗,阿部规秀日军总计一千五百多人,他自带一千余人从涞源县城出发,从北面经下北头、白石口、上下台到达三岔口,然后从三岔口东进雁宿崖。阿部规秀会不会像一九三师的师史中所说的:从白石口、三岔口先向南到银坊,放火烧杀之后,再掉头回到三岔口东进雁宿崖?
不会,一是时间上合不上,来不及,阿部规秀的目的是尽快到达雁宿崖,而不是到银坊。二是路途上阿部规秀作为出色的军事家,不会往返折腾,疲劳自己。
与阿部规秀日军大队相配合,还会有另一路日军五百多人,呈南北夹击之势,从南面到达三岔口。这一路日军从哪里来的?过去的研究多注意不到。
在杨成武战斗详报的记载中,雁宿崖战斗八路军取得胜利后,另两路日军立即撤退回到涞源县城。不对,起码在时间上就核对不上,也与日军的战斗素质核对不上。
日军雁宿崖战斗失利,3日晚间才决定胜负,另两路日军如果闻讯后决定撤退,最快也要在4日的清晨,正是阿部规秀带领日军大队出发到雁宿崖的时间。西路日军从灵丘方向撤退回涞源县城,还可以解释,作为阿部规秀的外援兵力,增援东路日军。
但中路插箭岭日军撤退,毫无道理,阿部规秀也绝对不会允许你撤退。这中路日军,从插箭岭一路向南,占领涞源支队已撤离的走马驿之后,调头向东占领银坊的三团团部。由于马虎大意,三团供给部留在银坊的诸多物资都被日军获取,然后一把大火统统烧掉。
银坊日军随即北上三岔口,与阿部规秀日军大队在雁宿崖合兵一处,使得阿部规秀全部日军达到一千五百多人。而在日军不断向黄土岭推进的过程中,率先向司各庄、黄土岭八路军发起进攻的,应该就是来自银坊的中路日军。
到达雁宿崖的阿部规秀日军来自白石口、银坊两路、而不是白石口这一路,在一团老干部当时三营长张英辉的回忆中已有定论:“从走马驿过来的大约600多名日军经过雁宿崖时,我三营接到命令,拦截这股日军,迟滞其东进。”
此路日军的确从插箭岭经走马驿、银坊到达雁宿崖。阿部规秀南北两路夹击,这才是用兵的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