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四旅进军察南绥东中发生的一件背景故事
有人看了这个标题会笑话:你言信尽是谈一些小事情,拉拉杂杂的上不了台面。你怎么不谈些现在身边发生的那些大事,也写出一个引起中国全社会轰动的“什么日记”之类的东西出来。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处于风暴或漩涡的中心,所以没有那样的感受。再说,每个人所处的立场、观点也不一样,有时候“不去写”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有关四旅1948年3月的进军察南和绥东地区,我不打算细谈。四旅后来改变为六十五军一九三师,从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一直驻守在宣化,四旅或一九三师曾经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那个地方。有一部《光辉的历程——步兵第一九三师七十年》的巨作,估计是一九三师宣传科的杰作,有兴趣的可下载一读。
此文的详细记载见《杨成武回忆录》,这个一九三师师史中《杨成武上将在庆祝建师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文字中最为简洁精练的一段叙述,我原文转载如下:
“1948年4月毛主席到了阜平城南庄,让我从前线赶到城南庄,那时毛主席决定到东北去,给我的任务,除了给我讲了全国的战略方针外,还让我负责指定一支部队掩护毛主席到东北去,主席要求要战斗力很强的,有本事的部队,你最熟悉的部队。我向主席讲,很多部队都很好,但我的意见,就指定四旅去吧!”
查这段历史,据聂荣臻的回忆,194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来到了阜平城南庄(另一说是在4月13日到达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大院。毛泽东住在聂荣臻原来住的两间房子里)。当时正在平山县参加刘少奇主持的中央土改工作会议的聂荣臻,接到毛泽东经晋绥到达晋察冀的通知后,匆匆赶回到阜平城南庄。
在平山县的这次土改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根据晋察冀土改运动中先是“右”,然后复查过程中又走上“左”的方式极为不满,所以在会议上当众对主持晋察冀土改运动的聂荣臻展开了不点名的严厉批评。刘少奇的语言之尖刻,令聂荣臻十分难堪,所以会议中途聂荣臻有机会脱身,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解脱。
到达城南庄的第二天,毛泽东同志问聂荣臻:因为他的身体不太好,斯大林要他去苏联休养,他是去好,还是不去好?
聂荣臻回答说:“斯大林邀请你去莫斯科,这固然是一番好意,如果主席要去的话,我们可以护送到东北。但是,如果主席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还是不去为好。因为根据现在的情况,护送主席到东北,一般说没有问题。不过处在战争环境,难以有绝对把握。其次是你现在的健康状况已经相当差,再长途跋涉,就更不利,请主席三思。”
据杨成武记载,他到城南庄去见毛泽东的时间,是4月17日,从傍晚到夜间十二点,毛泽东谈了上面这一席话。但实际上毛泽东没有说出的话,还有党中央的迁移地点和新中国的定都问题。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时,就已经开始考虑建国和定都的问题了。
当时哈尔滨是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与苏联最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其为“特别市”,但也顾虑哈尔滨远离中国腹地,从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转移过去很不容易,中间需要一个中转地,于是又选定了华北的避暑胜地承德,准备把承德作为党中央的临时所在地。毛泽东去苏联的真正用意,还包括要实地考察承德和哈尔滨,以作决断。
1948年3月的四旅进军察南,一九三师的师史中记载的很详细,也很准确:“3月7日,我旅由定县东南地区出发,向察南挺进。一路上山地行军,乍暖还寒,困难很多。3月19日,全旅大部进入察南地境。3月20日,察南战役开始,9时,11团攻克暧泉。”文中记载的“暖泉”,是个镇子,隶属于山西省广灵县,1937年10月杨成武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初到达的那个县。
有关这次进军察南的背景我介绍一下。1948年1月的涞水战役之后,晋察冀野战军的三纵、四纵,还有从二纵被单独调出来的四旅,总计七个旅,从河北向西北攻击察南。涞水战役的初衷,是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晋察冀解放区之外的敌占区消灭来犯的国民党军队,但由于傅作义将原来在察哈尔的傅系军队也派来参战,傅系军队的战斗力较强,八路军一时啃它不动。
涞水战役后晋察冀八路军袭击察南地区,就是要分散保定的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压力,调动来到河北的傅作义绥远军队回防察哈尔,保护自己的老巢。
这一次晋察冀野战军总计七个旅进军察南,是以晋察冀野战军为作战单位进行的,改名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还是两个月后发生的事情。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第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立都参加了这次进军察南绥东的军事行动。如果不是二纵五旅在涞水一战中表现失常,我想也会参加这次的进军行动。
杨成武去阜平县城南庄见毛泽东,就是从广灵县暖泉镇出发的,回来时依旧回到出发地暖泉镇,向野战军司令部各位领导人汇报了他同毛泽东的这次见面经过。
不知道诸位还记不记得许世友对杨成武的评价,说他说话随便,嘴快,我大胆猜想,杨成武一定会将这次跟毛泽东谈话的有关内容,对四旅旅长和旅政委有所透露。
晋察冀野战军这次进军察南绥东,达到了作战目的,傅作义怕晋察冀野战军主力西进,端了他的老窝,急调新4军201师、新11师集结天镇。“野司”决定发起战役的第二阶段行动,集中兵力围歼天镇之敌。四旅奉命奔袭天镇。察南战役历时一个多月,切断了平绥路,战后为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野司”决定以三纵、四纵及四旅(由四纵指挥),向热西(赤峰、承德)进军。
在这次向热西的进军之中,五月初在平西野三坡,接到了来自中央的两个消息,一是十几天前,毛泽东同杨成武谈的任务撤销(同时,党中央不再迁往承德);二是杨得志、罗瑞卿继续带着七个旅东进冀东,杨成武则回到易县,指挥一纵、二纵(欠四旅)、六纵、七纵,内线作战。这一次由于傅系军队的缺失,二纵打下涞水,六纵打下定兴,一纵打下涿县,七纵打下高碑店。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当时的确有去苏联的打算。4月17日同杨成武谈过话,26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表示:决定提早动身赴苏联。斯大林先在29日复电同意,到5月10日又致电毛泽东:考虑到中国战局的发展和他途中的安全,再次建议他推迟来苏。这样,毛泽东在5月10日之后,致电杨成武:原来谈话定下的任务撤销。
此时,由于杨成武已不再参加晋察冀野战军的指挥,单成一摊,所以毛泽东“撤销任务”的决定,杨成武无法再通知到他的老部队四旅,这为以后四旅一位老干部的写作造成误会。
前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姚雪森,是一分区即四旅的老兵,他可能是仅有的几个先后在四旅三个团都干过的老兵。
姚雪森是易县高陌村人,紧靠着定兴县,1938年十五岁一参加八路军就在易县子弟组成的二十五团,最初在宣传队;1943年被新任的保满支队副政委郑秀煜调过去任干事,1944年合并到三团,最初在团部副官处任副官;1945年绥远战役时二十二岁任营副教导员;然后接替王栋在冀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当干事,科长是定兴人洪濮;1946年内战打响,他“走后门”走到郭天民夫人那里,强烈要求下部队参战,在四旅十二团任营教导员。
姚雪森说话直率,尤其在土改运动中为那些被严重迫害的抗战期间的老积极分子们喊冤,成为部队“三查三整”中整治的对象,为此,当时的旅政治部主任、他的老上司亲自坐镇十二团团部的“三查三整”,整治的几个对象中的第一人就是姚雪森。在对姚雪森的大批判中,姚雪森极力辩解,说他十五岁就参加了八路军。这位红军干部的旅政治部主任说话不慎,带出一句:你那算是什么八路军?那是土匪部队……
这位旅政治部主任说的就是一分区的二十五团,原赵玉昆的部队,当时是四旅十一团,后来的六十五军一九三师五八八团。话音一出,全体震撼,连旅长、旅政委都赶来了,最后由二纵政委李志民出面做出决定,旅政治部主任与二纵随营学校政委陈亚夫对调,算是平息了风潮。1949年,姚雪森任一九三师军务科长,然后改行学飞行,成为飞行员,毕业后成为海军航空兵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姚雪森
海航一师航一团团长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姚雪森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征程四部曲》第三部《铁血情》里,有一段记述与我们今天所谈的话题有关。在书中第二十二章“那是毛主席吗?”(264页),记载了四旅到冀东后的一个见闻。他看见一伙人簇拥着一位领导人,特别像毛泽东,于是去向旅长肖应棠、旅政委龙道权证实。但旅长、旅政委都含蓄一笑,没有回答。也就是说,先前杨成武向肖应棠、龙道权说的悄悄话,已经被私下里传开了。
但毛泽东取消行程的电报,杨成武却未能及时通知到下面,所以多少年间,姚雪森一直误以为真。把这段历史记在了自己的自传体小说中。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