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1945-1946年间的家国往事——谈谈“张家口纠察队”

$
0
0

1945-1946年间的家国往事——谈谈“张家口纠察队”

 

194812月,在解放北平、天津的前夕,当时在西柏坡的中央军委指示华北军区——过去的晋察冀军区,以华北步兵学校为基础,成立了一个类似宪兵的军事组织“平津纠察总队”,目的是维护进城后的部队军纪和社会治安。

 

其中北平纠察总队的总队长兼政委张明河、总队参谋长李青川,1945-1946年间都在张家口,干过这一行。当时张明河是张家口卫戍司令部直属教导旅的旅政委;李青川是冀察军区教导大队的政委,以后是冀察军政干部学校的校长,1948-1949年他们这些张家口的老兵轻车熟路,又走到了一起。

 

那好,既然有过“平津纠察总队”,那么有没有“张家口纠察队”呢?今天我主要讲讲这个故事。

 

1945年的冀察八路军攻占张家口,是当时在张家口的所有八路军部队合力的结果,不是某一个团能单独完成的。过高抬举某一个团的作用是不对的,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1945823日冀察八路军攻占了张家口,此时,国民党傅作义前来“接收”张家口的军队速度也不慢,前锋马占山东北挺进军骑兵两个师四千余人作为先导,已经到达了张家口的西大门柴沟堡。

 

我看到有居住在北京的马占山后人说,解放战争三年,马占山从未与解放军交过手。我要补充的是:1945年那一年除外。当年,抗战刚刚结束,蒋委员长要傅作义军队前去接收张家口,同时也命令八路军“原地不动”。所以马占山遵照傅作义的命令带骑兵部队飞速前去张家口,也许真的是“没有想到八路军胆敢违抗蒋委员长的军令,先一步攻占了张家口。”

 

此时,攻占了张家口的冀察八路军总计五千余人,但只有三个团:十团、二十团、四十团这三千人可以调出去阻击国民党军,其余两千人的辅助部队还要维持张家口市区的城市秩序和治安。实际上,用五千人的部队防守张家口,处处显得捉襟见肘,除了打到西大门的国民党军,还有一件事不能忘了,环绕着张家口周边,还有一万余当地土匪在蠢蠢欲动呢,幸好当年这些土匪没有统一的指挥和调动,否则可真够呛的。

 

北线指挥部和平北军分区领导共同组建起来的张家口卫戍司令部,一边向远在房山县还惦记着“接收北京”的冀察军区司令郭天民、政委刘道生紧急求援,一边看看其他人有什么主意可以解燃眉之急。

 

当时在会上,不知是什么人出了一个“高招”,要当时已经出任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政委的杨春甫出面,说动苏军出来帮助守卫张家口。

 

827日那一天,杨春甫还真的动身前往张北县苏军驻地,当然最后碰了钉子。苏军说,他们只奉命前进到长城一线,不得到长城以南,更不得介入国共内战,因为他们的苏联政府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

 

我上次讲到,攻击到张家口北郊水母宫的冀察军区教导大队,露宿在野外一夜,幸好当时还是八月暑夏时节,进入张家口的这第一夜也没有觉得有多受罪。24日凌晨时分,易耀彩的命令传来,前冀察军区参谋长易耀彩以张家口卫戍司令的名义,调教导大队在张家口市区各主要的交通要道设置卡哨,对武装人员进行盘查。凡不是八路军冀察军区所属的武装人员,一律缴械扣押审查。

 

实际上,这个由冀察军区教导队临时组建的“张家口纠察队”,只存在了8242526这三天,就被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所干扰了。

 

什么事件?就是郭天民、刘道生的到来。

 

杨春甫张北县求助苏军帮助的827日晚间(也许是夜间或28日凌晨),郭天民、刘道生带领的平西部队肖文玖旅三个主力团七团、四十四团、新五团(新五团是后到的,新四团被拆散,人员补进上面这三个团),先一步从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属的房山县到达张家口。一分区部队肖应棠旅六个主力团三团、二十五团、四十五团、新一团、新二团、新三团(后三个团后来被拆散,人员补进前三个团),所在的涿县、大兴县距离张家口的位置稍远一些,一分区收拢这六个团的部队后冒着大雨急行军,晚一天到达张家口。

 

到达张家口的郭天民,一是取代下易耀彩,自己兼任张家口卫戍司令;二是命令自己随身带过来的平西四十四团接替教导大队,担任张家口卫戍部队。

 

给我讲这件事的干部当年是教导大队的年轻学员,几十年后给我讲这件往事,脖子还一梗一梗地表示“不服”。

 

受他的启示,我查了一下。19458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晚上,冀察军区司令部在涞水县李各庄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开到第二天,16日,确定成立易耀彩为首的北线指挥部和郭天民、刘道生为首的南线指挥部。

 

我曾经追问:为什么北线总指挥易耀彩要带领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和警卫营这两支队伍?

 

回答是:当年这两支队伍都在参谋长的直接指挥之下。

 

继续追问,发现一分区的情况也是这样。一分区教导队和分区直属警卫连的直接上级,是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1942年黄寿发走,徐德操来,仍然沿用这一管理方式,由新任参谋长徐德操直管。1942年,抗大二分校被撤销,校部领导人回到延安,抗大二分校一大队到冀中,新组建的一大队合并进一分区,由于是非战斗部队,所以被放进一分区教导队,而不是被合并进一分区的几个主力团。

 

到了1943年,黄寿发从平西再次回到一分区,老规矩依旧没变。年初,鬼子对一分区进行扫荡,杨成武到阜平的晋察冀边区政府参加参政会,一分区一团跟随前往,黄寿发无法调动其他的主力部队,只能动用他唯一能调动的部队分区警卫连掩护机关的撤退。那一次,警卫连两百来人被鬼子围困在狼牙山上,没水、没食、弹尽粮绝,后退无路,险些走上狼牙山五壮士的老路。

 

话题再回到1945816日冀察军区成立的北线指挥部,易耀彩其实带领的是自己的所辖部队——教导大队和警卫营。

 

823日北线指挥部攻占张家口后,担任张家口卫戍司令的易耀彩布置教导大队在张家口市区的交通要道设置卡哨,也在自己的权限之中。三天之后的27日,郭天民来到了张家口,自己兼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同时改为由自己带来的平西四十四团担任张家口的卫戍部队。

 

毫无疑问,每一个军队领导人,都会对自己带领的部队中有自己特殊的关注对象。这很常见,一个家庭里几个孩子,自己的亲骨肉,父母还有亲疏之分呢,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部队。

 

比如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对一团给予关注。1944年初一团走了,去了延安,杨成武把自己的热情转给了三团。还比如挺进军,肖克身边只有两个团,七团和九团,肖克把从一二〇师过来的部队组建的九团留在了身边,外派的平北的任务给了七团。等到黄寿发、陈正湘先后主持平西十一军分区领导工作,与一分区独立团有着渊源的七团又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十一军分区参谋长熊奎亲自兼任七团团长。

 

很长时间冀察军区的干部传言,这个来自平西的四十四团是“郭天民的队伍”,郭天民一手打造、调教、训练,并经常带在身边,所以19458月底一进张家口,立即宣布四十四团是张家口的卫戍部队。

 

实际上,晋察冀那几个“四”打头的部队,冀察军区占了把头的两个:平北四十团和平西四十四团,应该是当时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程子华的功劳。1943年鬼子对晋察冀前所未有的“百天”大扫荡,程子华深刻体会到部队缩编后带来的坏处,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数量太小,区队的战斗力太弱,甚至无法与鬼子的小股队伍抗衡。1943年鬼子大扫荡一结束,程子华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全晋察冀范围内召开英模大会,表彰并奖励战斗英雄和拥军模范;二是将原来的区队合并为主力团,加强八路军的战斗力。

 

19447月,由平西十一军分区第十二、十六区队合编改称十一军分区第四十四团,最初团长王茂全,以后改为雷玉龙、政治委员徐元甫、副团长丁龙飞、参谋长刘光第、政治处主任鲁明。194410月冀察军区成立后,司令部地址设在了过去挺进军所在的平西涞水县,郭天民在平西涞水县没有自己的主力部队,于是把这个新成立的四十四团“视为己出”,亲自调教训练,出门时带在身边。

 

这个四十四团和老团长雷玉龙,也有表现失水准的时候。1948年初的涞水战斗,平西部队组成的二纵五旅在自己的家门口、即平西根据地的家门口打仗,对手是凶悍的傅作义部队。这一次战斗,这个这个四十四团改编的五旅十四团在傅军的偷袭中一败再败,阵地丢失,损失惨重,最后丧失斗志,受命攻击丢失的阵地却畏缩不前。以致二纵领导不得不要求四旅,接着是整个三纵对伤亡惨重的五旅给予支援。战后,李志民在房山亲自主持战后总结,五旅以团长雷玉龙为首,被记大过处分。

 

此战之后,一分区组成的四旅脱离二纵,单独同三纵、四纵一起行动。以后,以四旅为核心组建八纵,就是后来的六十五军。几十年过去,先组建的那几个晋察冀军都已经不在,只剩下最后组建的这个六十五军。

 

说一句,在程子华1944年创建的“四”打头的几个主力团,平西四十四团是最后一个,一分区的四十五团虽然在序号上紧挨着四十四团,但时间上差了许多。四十五团是郭天民组建冀察军区后1945年大反攻时期的产物,由一分区二区队组建,团长陈焕、团政委陈亚夫。

 

现在来谈张家口的教导大队。既然郭司令把自己的四十四团作为张家口的卫戍部队,替换下了易耀彩的教导大队,教导大队此时就成为“闲散部队”,要重新安排。

 

我以前介绍过,这个大约千余人的冀察军区教导大队,由三部分人组成,决定了这三部分干部战士的不同去向:

 

一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和部队骨干,这部分人一分区老兵为多,也包括有平西的老兵。这部分人由教导大队长晨光带领,被派去攻打小城宣化。在一分区司令部当过党支部书记的王建功也一同前往。

 

当时张家口被八路军攻占了许多天之后,宣化还在部分伪军的手里,于是冀察军区领导派出主力部队前去攻打,我看现在的史料记载:“194591日,我冀察主力部队向宣化城围攻,与伪军李守信部队第十一师及伪警察大队四五百人激战至晚,敌不支而溃,92日,我军攻占了宣化城。”宣化被攻克后,成立宣化警备司令部,第一任宣化警备司令晨光,王建功任宣化警备司令部组织科科长。10月初为打绥远战役,冀察军区成立郭天民野战纵队,下设一分区组建的六旅、平西组建的七旅、察南组建的九旅、平北组建的骑兵旅,晨光被调到七旅,给旅长肖文玖担任副旅长。

 

晨光是19399月从延安来到晋察冀的,一到晋察冀就被点名分配到赵玉昆的三总队担任参谋长。但当时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抢先一步,把赵玉昆部队都安排上了一分区干部,于是这批从晋察冀过来的干部,马青山、朱利、韦统泰、周自为等人另有他用。晨光这位从东北讲武堂出来的老东北军,在陕北公学担任主任军事教官,到一分区后的第一个职务是教导队长,期间职务几次变换,到194410月离开一分区、194510月改任郭天民纵队的七旅副旅长之前,依旧是教导队长。

 

晨光解放后改回原名杨有山,1955年大校、62年晋升为少将,他最后的职务是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晚年定居在保定河北省军区干休所,1983年去世。

 

二是原抗大二分校一大队这批人,这些人由教导大队副政委沈图带队,到了冀察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帮助工作。王建功原本是这部分人之中的,但晨光那边更需要人,所以把他要了过去。再以后成立郭天民纵队和二纵,沈图调去担任二纵宣传部长,这些原抗大学生四分五裂,但刘道生身边始终留有一个中队,冀察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罗拉带队,为的是看管那些刚进张家口时得到的大宗财宝。194610月冀察军区退出宣化后,这批人跟着刘道生去了冀热察地区。

 

沈图解放后长期在中国民航工作,82年当选中共十二大中央委员,1987年去美国探亲养病未按时归来,受到被撤销中央委员的处分。沈图1993年去世。

 

这就是说,1945108日开始的绥远战役,是晋察冀军区按照中央部署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冀察军区也全力以赴,不敢有半点懈怠。所以当时的冀察军区教导大队三位领导人中间,起码有两位:晨光和沈图参加了这一次重大战役。

 

三是1945年八路军扩编招收进来的这批原晋察冀边区中学的毕业生。在张家口街头设卡哨站大岗盘查可疑行人的主要是这些人。这部分带队的是当时教导大队政委李青川,杨浩也在其中。以后以这部分人为基础,成立冀察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再以后是察哈尔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华北步兵学校、平津纠察总队。

 

李青川解放后在海军工程学院任副院长,1955年授衔大校,文革中经周恩来提名,作为军代表到国家体委支左,他最后的职务是国家体委党组副书记、国家体委副主任,1992年去世。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平西四十四团作为郭天民布置的张家口卫戍部队,究竟干了有多长时间?

 

有人说两天,也有人说三天。我计算了一下时间,8282930这三天,28日这最初上任的半天总要做些情况介绍、任务分工什么的;30日的最后一天,是提前下来的,什么原因?我至今都没能搞清楚。

 

我只知道,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大部分都是文盲,让这样的部队打仗还可以,放在城市里执行政策任务,显然就困难了许多。以后,张家口卫戍部队改由赵尔陆纵队一旅与晋察冀教导师合编的部队,文化程度上提高了很多,考虑到的就是这个原因。

 

1945年的831日,被撤下来的平西四十四团按照郭天民的命令,到宣化参加解放宣化的战斗。所以,宣化的解放就像张家口的解放一样,同样不是某一个团的独自功劳,而是当时冀察军区所有参战部队“合力”的结果。四十四团也功不可没。

 

看胡可写的回忆录,与此同时,同样在831日这一天,从阜平晋察冀军区司政机关赶到的大队,包括胡可所在的抗敌剧社,连同几个团的武装部队,步行到下花园乘上火车,“黄昏前火车到达宣化,宣化车站早已为我军收复,但城内还有千余伪军继续顽抗,不向八路军缴械投降。宣化是察哈尔省的工业区,车站附近烟囱林立,整齐的厂房占据着很大一片地区。据说城内还有工厂。宣化也是学校区。这儿的学校比张家口还多。我们的列车驶过工厂附近,工人们坐在墙头观看、鼓掌,他们兴奋、惊喜。

 

由于新收复不久,工作基础差,干部少,张家口的治安还很乱,社会秩序仍处在无政府状态中。我们一千多人,在车站附近几条街来回走着,找不到住处,街两旁的房屋亮着灯好像没人,又不便随便乱闯。司令员(注:指的是代司令程子华)都没吃上饭,喝上水。我们剧社跑了两处才找到张家口新成立的卫戍政治部(注:这里指的是郭天民为首的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总算安顿下来了。

 

根据我看到的老照片上的日期,李青川带领的教导大队在张家口的时间,一直到1945年的年底,11月至12月。在此之前的两三个月前,97日,从延安辗转回到晋察冀的聂荣臻司令员一进张家口,当即宣布张家口卫戍司令由跟他一起从延安回来的肖克接任,冀察军区迁往宣化。但当时驻扎在张家口十三里兵营的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又在张家口停留了几个月时间,直到年底。

   

       

       
    这几张老照片都是1945年在张家口,因拍摄者的技术不高,或者相机不好,画面比较模糊。我最初以为是在涞水县李各庄冀察军区拍摄的,后来分析,不对,玻璃上的防空纸条分明出自日本人怕苏联飞机轰炸的缘故,这应该是张家口十三里兵营。宣化大校场是另一种景象,要比这里宽敞多了。



        今天张家口解放军北京军区251医院,就是过去的十三里兵营陆军医院

                    1945-1946年的张家口十三里兵营陆军医院


接近1945年的年底,一大帮子五花八门的老资格开进十三里兵营,这是一群从苏联回来的“洋”知识分子,准备在十三里兵营重建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后来的华北军政大学。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十三里兵营成为全张家口最著名的“嘣嚓嚓”舞场。

 

最初,人家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把教导大队这帮人看成了合作的对象,于是动员说:走什么走?留下好了,咱们合并,一起来干。

 

是合并、还是单干?汇报上去,郭天民不知那根筋正较着劲呢,最后还是他拍板:咱们在宣化单干,不跟他们这些人合并。于是李青川,当然也包括那个傻乎乎的杨浩在内,一众人等到了宣化大校场兵营,照葫芦画瓢,创建了冀察军区军政干部学校。

   
                  初到宣化,门窗都是破的,没有玻璃,满地狼藉
       
         1945年12月初到宣化大校场兵营,此时冀察军区主力刚从绥远撤回到柴沟堡


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几年之后,以这个冀察军区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华北步兵学校,最终还是被以前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改编成的华北军政大学吞并,成为华北军政大学五个成员单位之一。

 

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从1945年攻占了张家口的那段日子开始的。

 

往事如烟吗?其实往事并不如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