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阿部规秀之死详探(续二)

$
0
0

阿部规秀之死详探(续二)

 

特务团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特务团也有炮。据《陆军第一集团军军史》记载,接到命令后“(120师特务团携带迫击炮三门迅速开赴黄土岭”,“82迫击炮阵地位于3号高地东北约100米处。

 

这本《军史》和《烽火岁月——战争年代的步兵第二师》记载,3号高地是二营阵地。另从范忠祥回忆及特务团《黄土岭战斗详报》“以第二营全部配备于黄土岭以东”来看,迫击炮阵地在黄土岭以东。

 

和第一军分区战报相同的是,特务团战报附图也没标出炮兵阵地具体位置。

 

但是日军战报却明确标注了八路军两处阵地“有迫击炮”,一北一南,分别与一团和特务团阵地大体相符,可供参考。

 









               黄土岭战斗日军的兵力配置图


日军战报在“当面敌军编成装备概要”一项写道,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即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炮兵连有“迫击炮3,平射炮3,山炮1”,第120师教导团有“重轻迫击炮20”。

 

“教导团”显然是特务团之误。120师教导团并未参战,而特务团是黄土岭战斗前不久由120师独立第1支队和师部特务营编成,日军明显弄混了番号。抗日时期,1939年,黄土岭战斗中,我军炮兵阵地。(120师摄影科长蔡国铭摄影并标注)


      
有张黄土岭战斗八路军炮兵的照片广为流传,而且普遍认为这是晋察冀炮兵。事实上,这张照片拍的是120师炮兵,照片出自120师摄影科长蔡国铭之手,胶片底版现存国家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蔡国铭把自己拍摄的一千多张记录120师战斗生活的照片及底片,加注说明后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黄土岭这张就在其中。2003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张著名照片成了国家博物馆藏品。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多说几句。

 

一件史料的出现,分为“当时记”还是“事后记”。“当时记”属于现场现实记载,属原始文件,即“第一手材料”;“事后记”大都在许多年之后的回忆和补记,不属于原始文件,属“第二手材料”,人为的因素掺杂很多,因此可靠性大打折扣。

 

所有回忆录、军史,包括日本防卫厅史学家根据原始材料撰写的《华北治安战》一书,均属于“事后记”即“第二手材料”,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以此为准。我认为许多“革命回忆录”准确性不高,掺杂有水分,就是这个原因。

 

我以前研究特务团参战黄土岭,是立足于“特务团有炮兵”这个假设上面,探究特务团的炮兵是什么设置?隶属于团部的炮兵连?为什么不见记载呢?还是隶属于特务团的二营?为什么不见组成建制的记载呢?

 

还有:120师摄影科长蔡国铭跟随特务团一起参战黄土岭,在以前的所有史料中都未记载,这次是第一次发现。既然是摄影科长一起前往,为什么不见特务团成立、特务团急行军黄土岭、特务团在黄土岭作战等一系列照片呢?哪怕有一张也好。

 

只有一张“1939年,黄土岭战斗中,我军炮兵阵地”的照片,成为孤证。为什么没有其他照片的出现呢?哪怕一张,也可以摆脱“孤证”的处境。孤证不立,不能定案,既适用于法律界,同样适用于史学界。

 

此文中说特务团有炮兵参加黄土岭战斗,虽然从“当时记”中没有记载。黄土岭战后贺龙给八路军总部的报告,属“当时记”,专门谈特务团的黄土岭参战,但只字未谈到使用了炮兵。我们眼下所看到的“有炮兵”的记载皆属于“事后记”。

 

“特务团有炮兵”的根据:一二〇师的炮兵家底远厚于晋察冀。一直到1940年初的晋东南战役,晋察冀八路军只有一分区有一个炮兵连,军区自身是没有炮兵的。聂荣臻当时向八路军总部表示建立炮兵的意愿,但8月回到晋察冀,9-10月才建起炮兵。

 

193812月贺龙从晋西北来到晋察冀,虽然不见详细的记载,但便于携带的迫击炮至少会带几门过来。我说杨晓哲这篇文章的缺憾之一,就在于过于“粗糙”,这个地方没有仔细挖掘,贺龙把炮兵放在哪里?

 

特务团的前身独立一支队也没有仔细挖掘,是不是贺龙把炮兵也放在了这里?19385月,与独立一支队相似的一个支队,由一二〇师主力团改编的宋时轮支队来到晋察冀。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部队,每个百多人的连队,只有二十来支枪,到雁北后解决了一千来件皮大衣,但武器问题没有解决。

 

到平西后,邓华支队已经出发去了冀东,但宋时轮支队延迟了一个月,6月份才动身前行,延迟的理由,据说就是武器弹药无法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独立一支队193812月跟贺龙一起来到冀中地区,1939年的10月,在陈庄战斗结束之后,独立一支队在毗邻唐县的北大悲村组建为特务团。编制中有没有炮兵?炮和炮兵从何而来?我想应该可以查到。能查证而未查证,是杨文的缺憾所在。

 

“特务团没有炮兵”的根据:我在以前考察黄土岭战斗的参战部队时,对特务团“有没有炮兵”的考察更多一些。当然不是根据“事后记”,而是根据“当时记”,考察特务团的炮兵和炮来自何方?从哪里来的?这跟考察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炮兵连的建立是同一个思路。

 

假如特务团有炮兵,无非是来自三种途径:或者是来自一二〇师原有炮兵,或者是来自接收冀中的河北农民游击军,或者是同日军战斗中的战场缴获。贺龙奉中央的命令,1938年底离开晋西北,原本就是从晋西北的贫瘠之地,来到富裕的冀中地区,补充人员、武器、物资、经费。

 

中共中央军委考虑到这一点,派一二师主力到冀中后要完成三项任务:一,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二,帮助在冀中坚持斗争的八路军第三纵队;三,扩大自己。所以,贺龙属于“轻装出发”,只出动了师直、七一六团、独立一支队和教导团,没有炮兵。

 

特务团属新建部队,其成员是从晋西北过来的独立一支队,到冀中后吸收了一批河北农民游击军,没有资料显示其中有炮兵。在特务团组建之前的“陈庄战斗”中,不见一支队有炮兵及使用炮兵的记载,只能说明当时确实没有炮兵。

 

特务团另一组成部分是一二〇师部特务营,这也是一个不配备炮兵的轻武装部队。陈庄战斗结束后,一支队转移到与唐县接邻的完县大悲村,与特务营合并后成立特务团,当时并没有记载有炮兵合并进去,特务团的炮兵从何而来?

 

借此机会顺便说一句,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曾建有一支特务团,一分区有一个特务营,都属“轻武器”部队,连机枪都非常少,比不上主力团。因为特务团或特务营执行的大都是非战斗任务,比如对人犯的看押、押送及死刑执行什么的。

 

当年晋察冀军区保卫部部长吾必成坐镇平西,指挥搞大肃反及审干,在平西的执行部队就是一分区特务营。以后平西交给肖克组建挺进军,一分区撤出平西,押解人犯大队的特务营刚到易县,马上接到命令:押解孟阁臣及大笔金银财宝到晋察冀军区。

 

一分区特务营有一个连指导员吕宝基,郑旭煜的老下级和私人好友,他最后的职务是公安部政治部主任。他自称“干了一辈子公安工作”,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刚参加八路军在特务营,干的实际就是公安工作。

 

实际上,一分区特务营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经常越过平汉线铁路,到冀中地区去运粮过来。冀西山区的粮食很少,不够八路军吃的,到冀中地区运粮过来,是特务营一项重要工作。参看马辉回忆录,有详尽记载。

 

在晋察冀,“特务”军队的寿命都不长,1940年以后,随着不再大规模搞肃反,大批逮捕关押处决人犯,晋察冀军区特务团编制被撤销。原特务团政委陈海涵调到一分区一团,接替原团政委朱遵斌,到来后感叹一团的作战实力是军区特务团无法比的。

 

原特务团只有部分人留了下来,缩“团”为“队”,隶属于晋察冀社会部以及军区保卫部(当时叫锄奸部)的双重领导。以后解放战争中看押并管教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最后被合并进公安部下设的北京功德林都是这些人。

 

在军区特务团被撤销的同时,一分区特务营也被撤销,改编为三十四团,以后的一分区二区队、龙华支队,最后的冀察军区四十五团。特务营被撤销前的最后一次大行动,是到平西后坐镇蟒石口,对“汤各庄事变”的叛乱者做彻底清查。

 

几十年后,当时的特务营长马辉已成为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而平西镇乱的积极分子还有去找马辉的,重提当年的往事。所以我考证原赵侗五支队参谋长常戟武的失踪之谜,一分区特务营的干部应该是知道底细的。

 

我讲这一大段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特务团”这类部队的性质,由于是一支非常规作战部队,是不大有可能掌握炮兵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