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京西怀古——我家门口发生的历史故事——慈寿寺塔与玲珑公园

$
0
0

京西怀古——我家门口发生的历史故事——慈寿寺塔与玲珑公园

 

从我居住的地方往东北走,是紫竹院公园;如果掉过头,从我居住的地方往西南走,是以慈寿寺塔为中心的玲珑公园。紫竹院公园和玲珑公园都是北京市仅有的几个免费公园的两个,游人可以随意出入而不必花钱买门票,你看,都让咱给赶上了。

 





玲珑公园其实很小,十几分钟您能够在公园里转上一圈,除了那个慈寿寺塔算是个古迹,有点文化历史,其余没有任何历史文化建筑值得炫耀。公园虽小,周边却有三个军队领导机关的干休所:武警干休所、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还有最近两年刚建好的海军干休所。

 

来玲珑公园“溜达”的军队老干部们,一个个风烛残年,不是坐轮椅车,就是步履蹒跚,当年军队领导干部的威风不再。有时看见下穿绿呢子军裤的老人,我会不由自主去打听某个熟悉的晋察冀干部,听到的回答大都是:还活着呢,天气好出来转转,天不好就不出来了。

 

看历史记载,慈寿寺位于阜成门外八里庄,距城约4公里,明万历四年(1576)建,是明神宗为母亲圣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建,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在慈寿寺内,基址为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故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的废址上。

 

你看,大约在四百五十多年前建起的塔,如今还存在呢?您在座的哪一位能比这座塔存在的时间长?没有吧?远的咱不说,只说近的,为了解这个塔的过去百余年至几十年间的发展变迁,我看了不少的东西,也搜集到了不少的老照片。

 
 1890s,慈壽寺燒毀前的永安萬壽塔(八里莊塔) [(英)喬治·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906~1909,北京西八里莊慈壽寺塔(永安萬壽塔)。寺燒毀後,僅存十三級密檐寶塔 [(德)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1)

 1917-1919,慈壽寺塔(永安萬壽塔),慈壽寺圍牆還有。(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0s,西八里莊慈壽寺塔(永安萬壽塔)。塔周圍的土地已垦殖莊稼,往來的駝隊從塔邊經過

  1924~1927,西八里莊慈壽寺塔(永安萬壽塔)。(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30s,中国卢沟桥事变的七年前,北平西八里莊慈壽寺塔(永安萬壽塔),农民都是后迁来的


自大约在八百年前,12几几年开始,元朝皇帝在古幽州—蓟州这地界建“大都”城,就是后来的北京,那时在人口就有八十万。七百年过去,满清灭、民国兴,大批南人北迁,进入北京,北京城的人口从一百万出头迅速增长到1936年的一百五十五万。

 

1937年以后,日本人统治北京城八年,起码有三万日本移民来到北京,可北京城的人口一点没有增加,到1945年依旧如此是一百五十万人。以后,国民党统治北京城——对了,北京城又改回叫北平,一年间的1946年,北平人口一百六十多万,增加了十几万。

 

1949年解放军接管北平城,那时的城市人口是两百万,也就是说,起码有五十万人口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进来的,国民党军的二十万还不在其内。

 

在这二百万北平市民中,隐藏有四万国民党及日伪特务、无部队归属的散兵、赵玉昆这样的前汉奸伪军官、以及农村进城的惯匪,所以解放前后的北平市区治安很差,盗匪凶杀不断。仅19493月清理北平的三轮车夫,就清出近一千有问题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前伪军和国民党军人,赵玉昆的线索就是这样被查出来的。

 

那个时候的北平-北京市区,就限于九个城门以内的地区,在解放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被称为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这四个市内区。而只要一出了城门就属于“郊区”的范围,可以看见大片的农田和菜地,这慈寿寺塔及周边地区过去和现在一直都隶属于“西八里庄”,当然也都被称作“乡下”了。

 

由于人口稀少,顾及不到将所有的荒地都开垦成良田菜地,所以慈寿寺周边是一片遍地无主荒坟的偏僻之地,只有来自张家口、内蒙古、山西的骆驼队,将“口外”及西边的皮革皮毛——大都是名贵精细兽皮,从阜成门运进城来,送到北京城大东南的那些皮革作坊、皮毛作坊,老北京是个消费型城市,起码是数千人在吃皮革、皮毛加工的这碗饭呢。

 

京西,顾名思义,是著名“京西稻”的产地,和天津西的“小站稻”有得一比。海淀地势低洼,积水多,恰好可以用来种稻,但北京城里的穷人一般是吃不起稻米的,只能吃玉米面,北京人俗称“棒子面”——河北、京郊的旱地,到处可以看见大片的玉米地。

 

玉米地,包括高粱地,这些高杆农作物在秋末被收割之前,习惯上称作“青纱帐”,抗战年间被八路军、游击队用作打击日本鬼子的可靠朋友。可人们并不知道,在抗战前后的那些年头,这些青纱帐里也是隐藏土匪、“棒子手”的危险之地。

 

那位抗战胜利后迁徙到京西落户的朱师傅对我说,那年月看坟人家和庄户人出门,大人都要提醒一句:留神玉米地里窜出人来。那时人穷,并非“越穷越革命”,而是“人穷志就短”,很容易走邪道。平时在玉米地里干活,看见出门人背着包裹,冷不防从玉米地里窜出来,从背后给你一棒子,抢走你的包裹,所以叫“棒子手”。

 

那时如果有人对这一带的老农民说,若干年后,这里将高楼林立,变成繁华闹市,慈寿寺塔的周边将建成玲珑公园,恐怕他们打死都不会相信,而今这一切都成为了现实。这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实例吧?

 

玲珑公园的北面是一条宽阔的公路,叫玲珑路,玲珑路的最西端叫五路居,有一座附近闻名的大农贸市场。极个别情况下,我也会到这个农贸市场,买些水果蔬菜之后,到玲珑公园小坐片刻,仰视一下伟岸壮观的慈寿寺塔。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慈寿寺北面的小广场上经常聚集着健身的人们

             中国广场舞大妈们也跳到了慈寿寺的脚下

             秋天,远观慈寿寺全景,别有一番饱经沧桑的意境


细想一下,这座慈寿寺塔与人的一生亦有相似之处,同样都是饱经沧桑,周身布满人世间赋予的累累伤痕。所不同的,人是有生命、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慈寿寺塔没有生命、没有意识,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作用。

 

所以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人的躯体虽然渺小,如果让一个人来自由选择,他还是会选择作人,不作伟岸壮观、也存在时间更长久的慈寿寺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