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晋察冀史研究——漫谈晋察冀的管辖地域和“出走”晋察冀

$
0
0

漫谈晋察冀的管辖地域和“出走”晋察冀

 

上次说到“二朱”,都曾在晋察冀担任过领导职务的朱占魁、朱遵斌,最后都选择“出走”,离开晋察冀的管辖地域,到其它省去,这一次我再啰嗦一下这个问题。

 

大约在十年前,受老萨的影响,我开始着手晋察冀史的研究工作。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不具备老萨那样研究全国范围的全才,那时我定了个时间和地域的基本范围,就是研究从1937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的“晋察冀十二年战争史”。

          

                                                我的晋察冀史研究的“师傅”萨苏

 这个晋察冀的十二年战争史,以八年抗战为主,三年内战为辅,其中还有一年的和平时期。在这其中,又以史料比较齐全的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的历史为重点,其次是平西挺进军和处在平津夹角之间的冀中十分区为侧重。

 

有朋友寄希望于我研究红军问题,这超出了我的研究范围和能力范围,而明知道做不好的事情我不会勉为其难去做,以免辜负了朋友的期望,所以,目标不能选得太大,已经确定的小目标,要做就一定做好。

 

所谓自1937年抗战开始的“晋察冀”,其核心不过是大约三分之一的河北地区。而且这三分之一的河北地区是河北省最贫穷的西北角地区,再加上山西省最贫穷的东北角几个县,就是晋察冀所在的全部地盘。由于今天河北省最贫穷的北部地区过去隶属于“察哈尔省”,所以这一地区当年被统称为“晋察冀”地区。

 

严格说,晋察冀这个称谓存在了十一年,19485月与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原晋察冀军区改称为华北军区,所谓的“晋察冀”不复存在,被“华北”所代替。1955年华北军区再次改名为北京军区,直到今天。

 

从晋察冀军区演变过来的北京军区,统管的地盘有“两省一区两市”,即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两个直辖市北京市和天津市。愿从晋察冀系统走出来的抗战干部,大都倍安排在这五个地方。除非你自行出走,离开晋察冀管辖范围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刚上台不久的江那届军委制定下一个军队干部离休政策:在外地的军队军以上干部,可以向总政申请进北京居住,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的北四环,东花园村一带,修建了一处北京市最大的军队干休所以容纳这些老干部们。

 

以此方式,北京军区后勤部出面,联合了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河北省军区、山西省军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等几个部门的后勤部,总称“联勤部”,在北京东城区的禄米仓胡同盖起了一座大干休所。

 

凡在我故事中出现的那些军队老干部们,都许多人都在这两大军队干休所居住。

 

尤其是北京军区联勤部禄米仓干休所,那里居住的很多老干部都是晋察冀十二年战争的亲历者。

 

不少人,我主要指的是红军身份的领导干部,是主动离开晋察冀的,离开晋察冀这个地盘,当然最终目的是离开晋察冀这个领导体系。

 

肖锋不用说了,应该是最具代表性人物吧?1937年“出走”离开红一师,1938年“出走”离开一分区,1945年彻底离开他已经十分熟悉的晋察冀,如果没有特殊的心态,他不会离开他八年抗战战斗过的地方。

 

那些高调为《肖锋日记》捧场的人,如果真有心研究肖锋这个人的话,为什么不能从这个最关键的地方着手呢?

 

肖锋是江西省泰和县人,跟三年后“出走”离开华北军区的朱遵斌是老乡。一分区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泰和县老乡是一团卫生队队长尹明亮,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晋升为少将。晋察冀军区比较有名的泰和县老乡是易耀彩,跟着宋时轮来到的平西抗日根据地。

 

坚决“出走”,执意要离开晋察冀的职位最高的领导干部,当属晋察冀军区副政委、代政委程子华。19459月,在晋察冀军区政委聂荣臻从延安返回晋察冀后,在程子华的坚决要求之下,当时主持中央日程工作的刘少奇(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安排程子华离开晋察冀,到了东北解放区担任领导职务。

 


         
               这是程子华主持晋察冀工作的最后时期——1945年2月美军观察组回国前和程子华合影

 实际上程子华并没有离开晋察冀,一直负责冀东及热河、辽东的军事及党政工作,只不过隶属关系改为由东北局领导。

 

仅次于程子华,要求并成功离开晋察冀的军队领导干部是郭天民。张家口沦陷之后召开的涞源会议之后,郭天民被撤去冀察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冀察军区司令员职务,赋闲听候组织安排。半年后在来到晋察冀的朱德总司令的协调下,郭天民得以离开晋察冀,转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参谋长职务,到了刘邓手下。

           

                       1946年11月到1947年的半年间,郭天民被撤去所有领导职务

 郭天民的原搭档冀察军区政委、冀热察分局书记刘道生,在张家口、宣化沦陷后没有回到晋察冀,而是留在了被国民党军阻隔的冀热察地区,最后也划归东北解放区,与程子华的地域合成一片,统称“冀热察辽解放区”。

 

我说郭天民、刘道生都属于“成功离开晋察冀”的领导干部,还有一些是要求离开但并未能成功离开晋察冀的领导干部,比如肖克、郑维山等等。

                         

                                      1947年到1948年对晋察冀重大事务,都是朱德拍板决定

 现在人们看待“出走”和“离开”,都习惯使用一个现代的名词——“用脚投票”。

 

战争年代,由于中共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弱势,所以各部队和根据地都带有“封建割据”的性质,由那个地方的最高领导人说了算。比如,晋察冀党政由彭真说了算,晋察冀军队由聂荣臻说了算,彭真、聂荣臻不在时由程子华说了算,一分区由杨成武说了算,挺进军由肖克说了算,冀察地区的军队由郭天民说了算,冀察的军队干部和党政工作由刘道生说了算,第一把手具有无上的权威。

 

以此来看,第二把手及下面的各级领导干部“出走”或提出“离开”,实际上就是对第一把手的一种实质性“反抗”。一个看似简单的人事安排,实际上是中共最高层的中央领导干预的结果。

 

1945年在聂荣臻受到晋察冀干部的群起攻之之后,毛泽东做了关键性表态:晋察冀在彭真走后,聂荣臻负责党政军领导全责,于是,群起攻聂的声音戛然而止。同样,只有刘少奇出面,才能为程子华的调离解围;只有朱德出面,才能为郭天民的调离解围。

 

一支军队,无论是谁在领导,官本位这个性质是没有改变的,最终还是最高领导说了算。

 

我们说中共是一个“人治”而不是“法治”的领导体系,原因就在于此。

 

本文不加评论,只揭示了一个当年的客观历史现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