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晋察冀反扫荡研究——9月25日那一天,日军主力上山了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想判明狼牙山五壮士是否冒充八路军主力成功,只要看看狼牙山五壮士作战的那一天,9月25日,日军主力被五壮士的战斗引上山了没有就知道了。1941年日军发动大扫荡,主要目的就是发现和消灭八路军的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日军不可能对八路军主力放弃不管。
如果日军上当了,真的把五壮士的抵抗当成了八路军主力,那一定会竭尽全力,主力部队上山大干一场。如果日军的主力没有出动,只有您自己在那里大谈“五壮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造成八路军主力仍在狼牙山上的假象”,那不是意淫,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
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有一段不大靠谱的记述:
“下午三点多钟(注:9月25日),狼牙山‘通天顶’上的观察组向我报告:今天清晨,五百多名日军带领着伪军开始向狼牙山总攻。敌人以为围住了一团主力,又是用炮轰,又是飞机炸。七连连长刘福山和指导员蔡展鹏带领全连,在民兵配合下分兵把口,与冲上山的敌人浴血苦战。在胜利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之后,六班留下来继续掩护,连主力沿着盘陀路向外突围。”
这段话出自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杨成武写作自己回忆录时的观点。是不是他真的被这个“观察组”给忽悠了,不得而知,但这段文字与当年的历史事实有所差距。1941-1942年抗战时期的杨成武才二十七八岁,十分精明,哪个连真的打了,哪个连回避不战,他一眼就看得出来,严厉痛斥。晚年的杨成武,宽厚了许多,不细究了。
一团有多少人?将近两千人。如果把一个五百多人的日伪军混合部队称为“日军主力”,同近两千人的一团进行决战,不靠谱吧?还有,二战时期的螺旋桨飞机,机速不高,不管是战斗机还是速度更慢的轰炸机,在飞机上的驾驶员很容易用肉眼看清地面上到底是有几个人,还是有几十人或几百人。
用几个人来冒充上千人的主力部队,日军有那么白痴吗?竟然看不清狼牙山上到底有几个人?光是日军的地面部队用耳朵听枪声就知道了。
七连到底在狼牙山上有没有战斗?其实葛振林、宋学义的回忆录中已经有了明确回答:那天一早连指导员就带着七连全连都撤走了。在中央党史研究部的文章中,七连甚至走得更早:“大约凌晨三四点,(六班)接到掩护七连主力撤退、为机关撤走争取时间的命令。”
我认为黎明以后七连才走的,毕竟拂晓时分,七连长刘福山还在管头村附近与日军一支小部队还打了一仗。以此时间往后推,七连走的时候是早上七八点比较靠谱。
所以,作为一个战斗整体的七连,根本就没有与敌人照面出场的机会,何来的战斗?
当年八路军的一大长处,是在每次战斗、战役之后,均要进行战后总结,或表彰、或立功受奖,你看看1941年秋季反扫荡之后的一分区总结,提到七连一个字吗?如果真有战斗,必有立功受奖者,怎么能没有一个人被提出来表彰受奖呢?
因为确实没有经历过战斗。
七连撤退的始发地是团长邱蔚养病的老君堂,行走的方向是向东,沙岭沟方向,沿着易满定徐地方的老百姓大队走的后面,走的是同一方向。而五壮士撤退的方向,是往西,与老百姓和七连撤退的方向正好相反。
老君堂在棋盘坨的北面,棋盘坨算是前沿,阻敌的战斗位置,老君堂算是后方,相对平稳一些。狼牙山突围时一团团部、一分区政治部、一分区卫生部的撤退方向,是向北,从碾子台下山后立即向西,目的是为了避开北面的易涞公路和东北方向易县县城那里的敌人。
1941年9月25日清晨,一团二营七连的撤退路线
9月25日那一天,真正在狼牙山进行浴血苦战的是三团十二连
因为抬着重伤的连长刘福山,七连根本就无法快速行动,他们就隐蔽在距沙岭村不远的蚕姑坨道观。这是一个亲八路军的抗战道观,全道观三四十名道姑为掩护和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做出了很大贡献。三团长肖应棠的夫人,一分区卫生部的医生长期就住在这个道观。
1943年大扫荡,这个道观长期帮助八路军的活动被汉奸报告给日军,日军将这个道观的道姑全部强奸,将庙产掠夺一空。1946-47年易县土改,这个道观因为有百多亩土地,雇人耕种,于是全部道姑被打成地主分子,所剩财产被彻底瓜分。
这是后话。
宋玉琳在1986年开始动笔、1988年发表的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回忆录,最大的长处是在时间上、地点上梳理得非常清楚:日军准备在9月25日那一天,三路齐出,攻上合围后的狼牙山。
没错,宋玉琳最初说的是日军分九路进攻狼牙山,但这九路日军分属于日军的三支部队:西北部龙王庄一线属于日军张家口第2独立混成旅团;东部-东北部从界安方向进攻狼牙山的日伪军,隶属于北京的日军15混成旅团,1943年改编为日军63师团;狼牙山南管头一线,隶属于日军第110师团的110联队——姜克实教授专门研究过的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
可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把日军110联队看作是进攻狼牙山的日军主力?
着原因很简单:因为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根据地在狼牙山南的易满定徐完几个县的广大地区,而占领了这一地区的日军就是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
现在的不少有关1941年狼牙山日军大扫荡的记载,包括宋玉琳的这篇回忆,都把当时日军进攻狼牙山根据地的人数,确定在三千五百人这个数字上面。这个数字是从哪里推算出来的?我不知道,我的推算结果是日军总人数三千人左右。
我的推算如下:
进攻狼牙山的这三支日军,人数最多的是驻扎在愿意分区狼牙山南根据地的日军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包括联队部和第三大队,即使不满员,也在一千三到一千五之间,这是日军进攻狼牙山的主力。
其次是日军易县警备队和赵玉昆为首的伪军易县警备团(也叫警备部)。驻扎在易县的日伪军,总数在三千人左右,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警备易涞公路的沿线安全,仅狼牙山北沿易涞公路线的三大据点:梁格庄、大龙华、金坡,就驻有日伪军近千人,还不算几十人的小据点在内。紫荆关据点虽然在易县境内,但跟邻近的王安据点一起,隶属来源警备队管辖。这部分人都不应被计算在进攻狼牙山的敌军之列。
易县进攻狼牙山的部队分为两路,一路是从易县县城往南,沿高村、塘湖向西,从界安进入一分区抗日根据地,周边过去一团驻扎的十几个村子,比如林泉、南北淇村、东西步乐村、特别是财源、沙岭,都被占领。这路日伪军由赵玉昆带队,以后攻上狼牙山,与五壮士作战,就是这一路日伪军。这路日伪军总计近千人,除去沿途驻扎,保证供给线,真正向山上进攻的,不过五百余人。
还有一路易县日伪军,沿八里庄、神石、臭水沟一线布防,防止八路军从狼牙山东北下山,偷袭易县县城。这路日伪军较少,应该在三四百人左右。9月25日那天三团三营十二连在臭水沟陷入敌军的合围,损失惨重,就是这路敌人所为。
进攻狼牙山的三路日军,管头方向和界安方向都介绍完了,最后一路是龙王庄方向。这个龙王庄在涞水县境内,今天的龙王乡,跟易县的龙王沟不是一回事。这路日军七百多人,隶属张家口的第2独立混成旅,从蔚县进门头沟、涞水县,肖克挺进军那里过来的,军力单薄的挺进军无力阻挡。由于这路日军要顾及后路,防备挺进军,所以直接用于进攻狼牙山的部队不过半数,三四百人。
我没能查找到这路日军从北面登上狼牙山的记载,但应该是几次到过碾子台,在姚雪森的书中可以查到。9月25日那天从狼牙山脱险下山,经碾子台到达双峰村的一分区政治部和战线剧社,在双峰村遭到日军的偷袭。政治部仅有一个由机关“八大员”组成的管理排,武器不足,抵挡不住,结果也损失惨重。这就是由这路日军所为。
围攻狼牙山的三路日军,只有赵玉昆带路的这一路日伪军五百余人登上了狼牙山,其余两路均无上山的动作。
综上所述,日军进攻狼牙山的主力部队是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百十联队的联队部及直属部队和第三大队就驻扎在狼牙山脚下的管头村周边几个村子。
日军在9月20日左右就开始动作,向狼牙山逐步开进。在狼牙山周边地区——主要是狼牙山南的一分区根据地内,对很多村子进行了烧杀抢掠。日军的目的,就是“打草惊蛇”,把原本活动在这几个县的抗日武装和干部们都驱赶到狼牙山上,以便在9月25日那一天攻上狼牙山后一网打尽。
可以说日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当时在狼牙山南地区的易县、满城县、定兴县、徐水县四个县的县大队武装和县区干部,还有不堪日军屠杀祸害的老百姓们,总数近四万余人,在9月21、22、23日几天都转移到了日军尚未占领的狼牙山上。
最初,狼牙山上只有一个邱蔚带领的一团团部,一团的十三个战斗连队有十一个都开往阜平,保护晋察冀党政军领导机关。一团的六个团级领导走了四个,只剩下在狼牙山老君堂养病的邱蔚,还有一个正在分区政治部向领导汇报在一团重新建党的总支书记郑秀煜。
当年实行的是大机关制,一团团部有非战斗人员几十人,此时都留了下来,由郑秀煜带到邱蔚的身边,邱蔚要对这些人负责。此时,短短三天时间,狼牙山上一下子人员激增到三万多人,吃饭、特别是喝水都成了问题,邱蔚真正感到了压力。
9月23日,从涞源县万年冰小村返回到易县周庄的杨成武,察觉到日军准备在最近几天攻占狼牙山这一阴谋,马上用电话飞线告诉给在狼牙山上养病的一团长邱蔚,要提防日军的这一阴谋,迅速做好转移的准备。
布置好这一切之后,当晚,杨成武率大队离开周庄,经上下隘刹村到达张家庄。
9月24日那一天,日军对狼牙山的合围圈已经形成,于是封锁了狼牙山的各个进出山的路口,准备在第二天的9月25日那一天,从各个进山路口同时进攻,大举攻占狼牙山。
也就是在23日、24日两天,原本在山下隐蔽的一分区政治部、一分区卫生部东西水休养院,此时在山下站不住脚也上了山。由一分区政治部管辖的战线剧社百来人——其中许多是妇女和孩子,也跟着一起上了山。这就是当时狼牙山上近四万军民的由来。
24日这一天,在张家庄的杨成武,用电话飞线进行作战部署,指挥三团和二十团在这个夜间攻击上下隘刹和管头村、松山村的守敌,调动狼牙山北的敌人来救,以便狼牙山上趁虚突围。
这个夜间进攻,其实是“虚攻”,八路军没有玩真的,只造声势而已。我在以后的日军档案和八路军战后总结中,都没有发现“管山、松山一带的日军伤亡惨重,伪军也受到重挫”的实际战果。三团快打快撤,退倒了满城县刘家台一带进行隐蔽;二十团动作稍慢,或者说对手日军百十联队的作战能力比较强,险些在上下隘刹村被日军抄了后路。
因在战前执行特殊任务去了冀南的三团十二连,因头天刚刚返回,没有参加这次夜间行动。第二天,25日,十二连被派去帮助狼牙山突围,在臭水沟与日伪军激战,这才是一场真正的“浴血苦战”。
25日那一早,日军管头部队的一个分队(班)已经在巡逻的时候同前来试探日军虚实的八路军发生交火战斗,日军也确实占了上风:消灭了八路军几个人,并且把八路军连长炸成重伤,自己却无一伤亡。
刘福山负伤之后,一排、三排的干部战士乱了手脚,竟然擅自放弃了守住北山脚的那个阵地,日军可以尾随着败退的八路军,不战而攻上山去。但驻扎在管头村周边的百十联队所属部队并没有沿这条已经打开的通道上山追击。
在《星火燎原》第六辑上的宋学义的“狼牙山上”回忆中,“九月二十五日,管头、龙门庄、界安的日本鬼子,共约三千五百余人,突然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妄想把我们一网打尽。”
我根据姜克实教授的“狼牙山作战”一文中对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的研究,以及诸多八路军方面史料的汇集研究,认为在9月25日那一天对狼牙山的进攻,只有来自东面界安的日伪军,并不包括来自南面管头方向的日军,也不包括来自北面龙王庄方向的日军。而管头的日军正是进攻狼牙山的最大主力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的所属部队。
既然日军进攻狼牙山的最大主力——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的第三大队,并没有乘胜追击,趁虚而入,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