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往事杂谈——春节的故事

$
0
0

      往事杂谈——春节的故事

 

今年这个春节看得多,写得少,猛然间想起一个春节的故事,讲一下。

 

今年的春节是216日,与今天的春节时间相似,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战时期,1942年的春节是215日,恰好是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同一天。

 

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抗战八年的历史上,1942年的春节破天荒吃了一次饺子,值得难忘。那一次刚经历了1941年大扫荡不久,一分区司令部驻扎在周庄,政治部在岭东村,杨成武说,去年(1941年),小鬼子把我们折腾得不轻,大家还没有踏实吃过饭呢。于是他要管理科想办法,无论如何在春节给大家吃一次饺子。


 
         1942年2月春节吃饺子那天,罗元发、傅莱、杨成武、林迈可、李效黎合影


 

搞历史的,如果进一步挖掘历史细节就会发现:这些“老外”是怎么来到一分区的?是跟着挺进军徐参谋长一起,被一个会讲英语的大个子参谋从平西带过来的。


那一次据说靠近保定的三团侦察连立了功,他们从敌占区搞到了百多袋白面,几千斤,而且是“无本生意”,从保定火车站仓库里搞到的。于是杨成武下令:一分区干部战士一律每个人一斤白面、一斤菜肉馅,自己动手来包饺子。

 

那一次在岭东村,政治部机关的饺子包好后,蔺柳杞自告奋勇,与魏巍一起去炊事班煮饺子,结果半路上蔺柳杞跌倒,将包好的饺子全都扣在地上。蔺柳杞把这一段内容写进了自己的回忆中。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之际,彭家老爹给我讲起这段往事,故事的主题并不是讲来之不易的这顿饺子,而是讲与这顿包饺子同时发生的一件往事。当大家,这些会包饺子的北方人都聚集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候,他们不会包饺子的这三个湖北佬聚在一起,郑重做出了一个共同约定:今后不管谁在战斗中牺牲,活着的人有义务将牺牲者的遗骸拣回,将来葬回自己的湖北家乡

 

我猜他们是让几个月前1941年大扫荡中到处可见的被遗弃的尸体给吓坏了。那一次在日军的大扫荡中,八路军和老百姓的尸体随处可见,他们顾活人还顾不及呢,哪有时间去顾及死人?那么多倒伏在山间的尸体,只好简单处置。荒山上石头比土多,掩埋不便,埋得浅了,都会被野狗扒出来吃掉,最后只剩下一具具残缺不全的骨架子,战争年代的情景就这么残酷。

 

这三个湖北佬生怕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被抛尸荒野的孤魂野鬼,成为一具被野狗啃剩的不知道姓名的骨架子,所以他们三个人提前做一个约定:哥几个,到时候可别把我的尸体丢弃不管。

       
         1942年春节期间的一分区妇救会拥军模范


实际上战争年代,由得了你吗?抗战后期,1945年,这三个湖北佬被分成了两摊:周跟着杨成武去了冀中,彭和杨留在了冀察军区。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三个人干脆被分成了三摊。

 

194610月的怀来战场,周自为参加三纵七旅的马跑泉战斗,被炮弹炸伤腹部,身负重伤。从张家口撤退刚回到涞水县的杨浩,闻讯后立即跑到三纵的后方医院——依旧在完县与唐县结合部的那个地方,去看看老乡的伤势如何。那时彭澎作为冀察军区直属独立团的副政委,跟着刘道生、牛树才等领导一起去了赤城。这块地方因为张家口、宣化的沦陷,与晋察冀的联系被切断,几个月后的1947年春天被划给了东北军区,他们在那时才得以有机会重回到晋察冀。

 

1942年春节的这顿饺子之后,一分区八路军春节期间再也没能吃上饺子,直到1945年开进张家口和宣化。1946年的春节,他们在宣化终于吃上了饺子——有谁能忘记在宣化吃过的羊肉蒸饺和高桩柿子一样大小的羊肉饼呢?

 
               1946年冀察军区八路军控制下的宣化春节


最悲惨的是1943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全部沦陷之后,冀中十分区的机关和部队转移到一分区,由一分区供养。你想,冀西是山区,贫瘠到了极点,产的粮食连自己都满足不了,冀西山区种田的老百姓还吃不饱呢,拿什么去供养军队?现在一下子又要供养来自冀中平原的这许多八路军,真的是难到了极点。尽管这样,一分区部队自己吃黑豆和玉米核磨成的糊糊充饥,挤出粮食给来自冀中的兄弟部队。


1943年春节到了,那一年的25日,杨成武带领一分区诸多领=导=人(那时李志民、徐德操、牛树才都在)前去给冀中的同志们拜年。走进冀中同志居住的满城县刘家台附近的东高士庄村、西高士庄村几个村子,发现来自冀中十分区的同志在悄悄抹眼泪。一细问,原来春节吃不上饺子,这些冀中同志们的失落感大为增加——几十年后,我太太的母亲谈起此事,还一再解释说:冀中从没有穷到春节吃不上饺子的地步。

 

不忍冀中的同志受到委屈,人情味很浓的杨成武立即下令:哪怕扫净一分区的仓库底子,实在没有就出动部队去保定硬抢,也要让来自冀中十分区的同志吃上饺子。尽管这样,据说那一次也没能吃上纯白面的饺子,是玉米面、豆面、全麦面混合的饺子。

                        

  
             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可拍摄的1943年一分区春节踩高跷


春节过后,一分区存粮全部见底,这次连黑豆、玉米核磨的糊糊也没得吃了,于是杨成武再次下令:一分区从机关干部,但凡有两条腿齐全、走得动路的,都必须参加背粮行动。于是几乎一分区部队倾巢出动,粮口袋不够,连裤子都动用了——两个裤脚一扎,就是现成的粮口袋,浩浩荡荡的部队连同冀西山区的老百姓一起,去冀中运粮。

 

这一次,来自冀中十分区的同志立下大功,他们带着杨成武预先拨付的“真金白银”先行,提前潜伏到冀中地区预先买好粮食,然后八路军和老百姓组成的运粮大军一起出动,那一时间,“山里两万老八路到冀中来了”,唬得沿途的日伪军据点不敢动弹,来自冀中的救命粮就这样被运回来了。

 

解放后北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战电影《粮食》和《平原游击队》,采用的都是1943年沦陷后的冀中这点故事。

 

实际上运粮的过程看似很顺,但也出了点纰漏。运粮大队在过平汉线铁路的时候,担任掩护运粮大队的三团按规定派出了自己的哨兵,担任警戒。可偏巧哨兵是河南人,宋学义的河南老乡,1940年春一团赴晋东南参加“反顽”战斗后带回来的,这批河南兵都补充进了一团。

 

如果回到一分区后一直留在一团也就罢了,可偏巧1940年秋天的东团堡战斗中三团损失惨重,由于战斗骨干的严重缺乏,不得已,由一团二营的营长郑三生带一批战斗骨干去支援三团,这些河南兵就这样来到了没有一个河南人的三团。别忘了,宋学义所在的七连也隶属二营。他当时如果不是因腰伤长住卫生所,他也会跟着郑三生一起到三团来的。

 

三团运粮,民兵骨干也跟着部队一起出动。但“三团没有一个河南人”的印象已根深蒂固扎在了当地的老百姓心里,运粮大队夜间过平汉线铁路,听见三团哨兵这一口河南腔,错认为这是个伪军的哨兵,于是将哨兵杀害。回来后才发现杀错了,这名民兵骨干当即报名参加了八路军,算做个补偿吧?

 

此情节在《高粮回忆录》中有详细记载,可惜没有留下这名河南兵的名字。

 

短短一小段春节故事,展现的信息量却很大,起码是许多抗战老兵当年亲身经历的战争往事,不是随口编造出来的。这些故事不管都是谁讲过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往事,应该都算是“口述历史”的一部分吧?


“口述历史”属民间记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缺少不得。所以,我看到有个别“正牌的大学历史教授”在贬损中国人的“口述历史”,鼓吹“别再搞什么口述历史”了,我心里明镜似的清楚:这是要砍掉中国人的民间记忆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