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区第二任宣传科科长钟蛟蟠
一分区,全称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937年11月7日与晋察冀军区同一天成立,其基本成员是原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而独立团的前身是抗战前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基本部队是一团、三团、十三团,总计一千五百余人;驻地在甘肃省正宁县罗川、山河及原属新正县之旬邑一带。
1937年的“七七”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应山西军阀阎锡山的要求开赴抗日前线。1937年8月20日,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红一师编为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副官李光汉。原所属一团、十三团、三团,分别编成一营、二营、三营。全团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共1700人,整编未完,8月22日,部队出发上山西前线。
独立团当时所到达的地点,就是山西省大同被称为“雁北地区”的灵丘县,这也是平型关战斗发生的地点。
此时,由于政工干部多于军事干部,多余出来的政工干部由于无职务可授,于是集中在方国华为首的“地方工作团”中。这其中,资历最老的应该是参加过广州起义的团级干部钟蛟蟠。当时,团长杨成武也不过是1929年参加红军的资历。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斗结束后,独立团奉命在当地发展,于是向北打广灵县,向东打涞源县、易县,向东北打蔚县,再加上国民党军跑后放弃的浑源县、阳原县,当时总计七个县,都被杨成武的独立团任命了县长。
其中,钟蛟蟠被任命为独立团打下的第一个县城广灵县的县长,肖锋任一分区组建的第一个游击支队——广灵支队的支队长。这七个县恰好是山西省、河北省、察哈尔省的交界地,“晋察冀”这个名称由此得来。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这是唯一留有钟蛟蟠记载的一分区史料
此后的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及其所属第一军分区同时成立,邓华被任命为一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邓华组建的第一个一分区政治部班子中,他带来的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蔡委心——解放后以蔡铁根闻名,被任命为第一任宣传科长。
邓华1938年2月带部分政治部干部和老三团去平西地区,蔡铁根一同前往。邓华走后,杨成武接任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他任命的一分区政治部工作班子中,钟蛟蟠任第二届宣传科科长。
至于杨成武当时为什么要安排钟蛟蟠,而不是别人接任宣传科长职务,我想与当时钟蛟蟠写的一篇文章有关,这就是钟蛟蟠代表杨成武一分区为晋察冀军区写的作战报告《腰站战斗的经过》。以后,蔚县中学的语文教师陈子端参加了八路军,杨成武将陈子端调来当秘书,以后但凡一分区的战斗详报,即作战报告,均由陈子端来执笔。
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从未对杨成武的“腰站战斗”进行过深入研究。近些年来,我只看见过冈山大学姜克实教授对腰站战斗的分析研究,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篇研究文章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平型关战斗的必读之物。
钟蛟蟠在这个位置上干到了1939年。当时彭澎已经在宣传科钟蛟蟠的手下当宣传干事,他的评价是:“但这个人毛病多,领导上有些指示难以实现,以后被调回延安。”
我在一分区无论“军队版”还是“党政版”的史料中,都没能找到钟蛟蟠调走的时间记载。但据我的分析,1939年5月打大龙华战斗之前,晋察冀军区(应延安的要求)曾派出政治部宣传部的几个干部到一分区三团,过去赵侗创建的基本部队,来详细调查赵侗的历史。
当时担任调查的负责人就是已经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的钟蛟蟠。
由于当时正在调查的缘故,几天后一分区一团为主的主力团攻打易县大龙华据点,一分区其他几个主力团配合。但一分区三团只派出了肖应棠为首的三营去易县(当时三团在涞源县银坊镇),因为只有这个三团的三营是肖应棠带来的涞源支队组成的,跟原来赵侗的基本部队毫无干系。其余的一营、二营,都是由赵侗五支队组建的。
我认为:调查结束后,钟蛟蟠作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带着这份有关赵侗的调查资料直奔延安。
钟蛟蟠离开一分区的时间,我判定为1939年的5月,大龙华战斗结束后,有一批缴获的日军文件先是被送到晋察冀军区,然后又送到了延安。钟蛟蟠离开晋察冀的时间,应该在1939年的6月,到达延安的时间大约在8月,路上走了一个多月。由于这些被缴获日军文件的重要性,杨成武受到了延安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我认为:钟蛟蟠就是押送这批重要日军文件到延安的负责人。以后钟蛟蟠就被留在了延安的八路军总部政治部工作。
钟蛟蟠走的同时,杨成武提拔当时一起参加赵侗调查的三团二营教导员的史进前接任钟蛟蟠宣传科科长职务。
可惜钟蛟蟠运气不好,到延安不久,就赶上了日军对延安的狂轰乱炸。
在延安的有关记载中:
1939年9月8日,日机43架次猛烈轰炸延安,投弹200余枚,炸死炸伤58人,延安城内房屋150间被毁。
1939年9月10日来袭飞机10架次,投弹、扫射,八路军政治部的钟蛟盘同志被炸身亡。
10月15日,日机71架次,分四批轮番疯狂轰炸延安。在这一天,延安城内房屋轰炸里大部被毁。
这是日本朝日新闻社随军记者1939年10月拍摄的日本佐濑航空部队轰炸延安照片。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当年10月15日,日军71架次飞机,分四批轮番疯狂轰炸延安。上午9时,日军36架轰炸机空袭延安,投弹100多枚。下午2时,日军35架轰炸机分三批轮流轰炸,投下120多枚重磅炸弹,大批房屋倒塌着火,死10人、伤13人。图上可以清晰看到延安周围的陕北高原地形,平坦城市到处浓烟滚滚。
北碚区档案馆还征集了由日本朝日新闻社采写的报道:“‘佐濑、铃木、松山’各部队在上午十一点半,对红色抗日根据点延安的长翔、共产党第八路军的兵营、陕西大学、共产大学以及第八路军的政治部、外交部,包括其他军事设施进行了空袭。数处的军需品仓库燃起红红大火,延安市街道大部分覆盖在黑烟中,利用山中的窑洞进行掩盖的敌人防空阵地也被我军粉碎,下午也进行了连续大型轰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钟蛟蟠牺牲后,延安将他牺牲的消息通知到晋察冀军区,晋察冀军区又通知到一分区,宣传科只在小范围内对自己老科长的牺牲举行了哀悼。
钟蛟蟠牺牲,在《杨成武回忆录》中亦有记载。钟蛟蟠因为离开一分区的时间较早,在许多抗战干部的回忆中几乎没有留下记载,只有彭澎在他的手下工作不足半年,所以留下了一点印象。
附注: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今天(8月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南雄早期革命领导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钟蛟蟠在列。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钟蛟蟠,1899年生,南雄县(现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人。1926年,他在南雄县农民协会筹备处任宣传委员兼秘书。1927年春,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北江农民自卫军军政学校接受训练。是年底,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他回南雄组织和领导农民暴动,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1929年1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途经南雄,准备在乌迳某村宿营。钟蛟蟠侦察到离宿营地约5里潜驻国民党军队,当晚即向红四军领导报告,红四军所属部队迅速转移。半小时后,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此村。1930年4月,红四军整编南雄、大余、信丰和南康等县游击队,钟蛟蟠任红军二十六纵队政治处宣传科长,随军转战赣、粤、闽,并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1932年7月上旬,他随红二十军参加水口战役,积极动员乡亲支前,并带领一个侦察排侦察到敌军一个指挥部,致使红军及时摧毁了敌指挥部。1934年10月,他随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7月,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宣传科长。同年9月,参加平型关战斗。此后,他随独立团参加了攻克河北涞源,山西广灵、灵丘等战斗,先后任涞源、广灵、灵丘县的临时县长,并在各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军区成立后,他任第一支队宣传科长。1939年1月,他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同年9月,他去延安汇报工作,不幸遭日军飞机轰炸而光荣牺牲。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开国中将的肖向荣撰文《钟蛟蟠同志略历》,刊登在当年9月25日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称赞他是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八路军的优秀干部。
据《广东党史》介绍,中央红军中,参加长征的粤籍人员有61人,其中,走完全程的有42人;长征途中牺牲的有14人;长征初期或长征途中失踪的有2人;由于诸种原因留在后方坚持工作的有3人。这61人分布在10个地区22个县(市)。其中南雄县(市)3名,即彭显伦、钟蛟蟠和李文华。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