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侠隐》——蓝兰
1941年,蓝兰(左二)参加了由美国人执导的电影《世界儿女》,影片主演有张翼、英茵、石挥和蓝兰
蓝兰1941年参加的另一部影片《夫妇之道》中的周曼华(右)、蓝兰(左),周曼华也是出生在北平的上海演员,周曼华很长寿,2013年91岁时在台北去世。
要了解抗战初期的杨浩,就要从一个女人谈起,即老人们向我多次讲起的的那位“上海女演员”。这一部分,我专门献给我从未谋面过的这位北平的蓝兰,不知道这个女人一生的结局如何?我对这个女人一生的命运深表同情。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们会发现迄今为止,我们的眼前似乎存在着三个蓝兰:上海女演员蓝兰、北平大户人家的那位蓝兰、还有张北海《侠隐》中的那位蓝兰。我推测这三个蓝兰,也许是同一个蓝兰;也许实际上只有两个蓝兰:上海的女演员蓝兰是一个人;北平的兰兰和张北海《侠隐》中的蓝兰其实是同一个人。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不下结论,由读者们自己去判断。
我不知道《侠隐》一书的作者张北海教授自己清楚不清楚,因为在《侠隐》一书中从未出现过“上海女演员”这个名词。
我讲讲上海女演员的这位蓝兰,然后最后再做个小结。
在一个上海老一辈女演员的回忆中,蓝兰在上海的演艺界已经具有一定的演艺地位。
韦伟,原名缪孟英,广东中山人,1918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允中女子中学,毕业后,从事过记者职业。1941年参加了黄佐临的上海“苦干剧团”,登上话剧舞台。她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当时上海最出色的话剧演员……一个叫夏霞,还有蓝兰、英茵。我考进团里才准许我去排戏,那时候都想改个同音叠字的名,想将来可以和他们一样出色……我开始做戏那时,没主角做,但是我不愿返家;别人做戏,我在后面看,所以我学到很多东西…那时候的上海娱乐杂志称我为‘代戏大王’”。
上述名字中的英茵出自老北京、当时北平的英若诚家族,抗战中上海沦陷后因营救国民党特工身份的男友失败,以身殉职,成为英烈。
英茵有没有读过美国学校,我不知道,但是跟英茵在一起从北平去上海电影话剧界发展的蓝兰,看来也应该出自北平家庭。
如果这位1918年出生的韦伟把蓝兰和英茵看作是已取得成就的话剧演员,那么“上海女演员”蓝兰至少也应该是1918年生人,比张北海《侠隐》中的蓝兰大上两岁。
在另一位上海演艺界老人的回忆中,三四十年代交际的上海,“话剧情人”如蓝兰、夏霖、唐若青;“电影情人”如周璇、英茵、陈娟娟、顾兰君、张翠红、李红、袁美云、舒绣文、朱沙等的地位已经确定,由此看来,排在“话剧情人”第一名的蓝兰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在抗战爆发前一年的1936年,5月5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三对宣布结婚的新人共同招待亲友,前来祝贺的“明星”、“电通”、“联华”的新朋老友有:孙师毅、蓝兰、王莹、金山、白璐、郑君里、陈波儿、袁牧之、施超、李清、龚稼农、尚冠武、舒绣文、王人美、胡蝶等。喜筵上,沈钧儒、周剑云、欧阳予倩都致了贺词。由孙师毅作词,吕骥作曲,郎毓秀独唱的《六和婚礼贺曲》是特意献给三对新人的结婚礼物。
这是抗战以前蓝兰出现在上海的最后一次记载,以后的两三年间均不见蓝兰在上海的踪迹,直到1939年。
上海这位女演员蓝兰,也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成员之一。当年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潘汉年奉中央命令到达上海,开展情报活动。潘汉年抵沪后,立即通过剧艺社的地下党员蓝兰和于伶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潘汉年的密友、当代著名戏剧家于伶对此有过下述一段回忆:1939年秋,汪伪傀儡登场,上海敌特猖狂。某晚,剧社女演员蓝兰到璇宫剧院,向我耳语:接到小K电话,约我到“DDS”咖啡店见面。(与潘汉年见面)他说:报上有上海剧艺社的演出广告,这是党未遭大破坏,你未被波及的信号窗口。(潘汉年)给了我密件,只说往上交。我托文委书记孙冶方同志上交了。以后他每次潜来,先要我上交信件,通过我与省委书记刘晓、宣传部长沙文汉、八路军办事处刘少文同志等约时约地见而。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在延安中路504弄21号一座石库门住宅公开成立,简称“八办”。1937年11月12日办事处迁至萨坡赛路264号(今淡水路192号),转入地下活动,负责人刘少文。期间开展了大量工作,出版了《文献》等杂志,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幢沿街座西朝东的三层楼房,二房东是进步话剧演员蓝兰,她住在二楼和底层;三楼是“八办”机关,前楼为刘少文、孟进夫妇住房,后楼作会客室兼饭间。1938年春节前,译电员朱志良以学生身份住进三楼亭子间。佯称刘少文为“叔父”,孟进为“婶母”。当时党中央和“八办”的来往电稿都是由他翻译的。
上海淡水路192号3楼37年10月--39年底“八办”旧址,二房东是进步话剧演员蓝兰
蓝兰在上海的电影演出生涯的时间实在不长,现在能查到的,1940年7月,周璇与蓝兰、徐风、龚稼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黑天堂》;1941年,蓝兰拍摄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和周曼华合拍的《夫妇之道》;另一部是由美国人执导的电影《世界儿女》,担任影片主演的演员有张翼、英茵、石挥和蓝兰。当年年底,日本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太平洋战争,上海全部沦陷,从此蓝兰失去了踪迹。
不要忘记,上海租界都沦陷后,这些昔日的左翼演员都转入地下,不再出现。很快,发生了出自北平的电影女演员英茵的男友被上海76号特务机关逮捕,英茵千方百计营救无果,男友牺牲。在安葬男友之后,英茵自杀,跟随前去。
当英茵在为男友东奔西跑,最后自杀殉情的时候,同样是北平人的蓝兰当时在哪里?
蓝兰再次出现在上海电影界,已经是解放以后了。1956年,《马》、《马兰花开》,1957年《未完成的喜剧》,1958年《三年早知道》,都可以查到蓝兰的踪迹,但此时这位很早就有点名气的上海老艺术家只能演一些微不足道的配角。1958年以后彻底消失,再也找不到她的下落。
我曾托电影学院的老师给查过,但也未能找到她的下落。不知道她是突然去世还是被捕,总之,这一个大活人突然就消失在历史的帷幕后面。
把我带入不解之谜的原因就在这里。一个是老人们口中的“上海女演员”;一个是眼前的这份参加拍摄影片的时间,这两个原因,造成了我最初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上海女演员蓝兰和北平的蓝兰是同一个人,只是在年龄上对不上。1936年能在上海参加那几个人婚礼的蓝兰,应该起码在十八岁以上,而北平的正在上学的蓝兰比上海的那位蓝兰要小几岁。
仔细观察蓝兰在上海先后“失去踪迹”的这两个时间,一次是从抗战爆发前后的1937年到1939年初;另一次时间更长,是从1942年以后到解放后的1956年。
我们可不可以做这样的推论:蓝兰没有在上海出现的这两段时间,都回到了她在北平的家中。尤其在长达十来年的第二段时间,她参加了平津青年组织的一个剧团,在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区演出,最后全部都参加了国共内战即将开始的共产党军队。
看到这里,可能有许多人都会产生疑问:难道“上海女演员”蓝兰,跟北平的蓝兰、张北海《侠隐》中的蓝兰是同一个人吗?
这也是我至今最迷惑不解的地方。
在张北海的《侠隐》一书中,蓝兰在主动接近李天然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从主动靠拢,主动找话说,甚至主动与李天然接吻,远远超出了一个“十六七岁”女学生的极限,尽管她来自洋派开化的“美国学校”,我还是感到有些唐突。如果将这个蓝兰的人物原型换作是一个抗战以前活跃在上海话剧界的女演员,好像就让人比较容易接受。
看来,老人们没有骗我,的确有“上海女演员”这个人物。这个人物也的确名叫“蓝兰”。
现在,我把一开始说的要做的那个小结放在这里。
“蓝兰”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个“昵称”,不是为居家过日子所起的真正的名字,是一个女学生走进演艺圈之后为自己对外界所起的名字。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一听见“蓝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个名字跟演艺界有关了。这个名字的出现告诉给了我们一个真理:北平的这个蓝兰,其实也就是“上海女演员”。
问题是,《侠隐》一书的作者张北海教授知道吗?他为什么要给一个北平美国学校十六七岁的女学生起“蓝兰”这个名字?
其实说开了不难解释:张北海教授在使用“蓝兰”这个名字的时候,已经十分清楚这个“蓝兰”不是十六七岁的女学生,而是“上海女演员”。为了塑造他小说《侠隐》中的人物情节故事,他必须将“蓝兰”这个名字安放在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学生身上。
蓝兰最后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间是在1958年,那时她已经只能饰演一些“某大嫂”之类的小角色了,她无论与主角还是配角都已经绝缘。上海电影界没有人再看重她的存在。1958年以后,她彻底消失。
如果牵涉到政治上,有三个方面她是绝对躲不开的:一个是当时发生的潘汉年事件,在抗战时期搞上海地下工作时,蓝兰曾是他的下属,潘汉年一案的追查很有可能要牵扯上她;还有一个方面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当时在上海没有了任何根基和后台保护的蓝兰,很有可能像“餐馆笼子里的猴子”那样,被其他猴子推出来,打成右派;最后一个是她的家庭,如果也像张北海家那样,离开北平去台湾了呢?
当然也有可能是非政治的原因,她生病了,无法再上舞台,甚至病故。总之,她以后再没有出现过。
我至今都不知道她家庭的真实情况,也不知道她个人的后来情况,婚姻状况如何?有没有家庭和孩子?但这个蓝兰的确真实地存在过,在晋察冀解放军、后来的华北解放军工作过几年。
我在这里讲述的,是抗战初期的那个蓝兰。她在北平,是杨浩雇主的大小姐,与杨浩有过一段特殊的关系。为了解开“蓝兰”这个历史的谜团,让我们从抗战初期的那个年月按照时间的顺序一点一点往下面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