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岭战斗研究综述——基调的确定与打破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历史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概括为四点,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我们用这一科学精神去分析黄土岭战斗,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会更清晰一些。
黄土岭战斗的基调,实际上早在1939年的12月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详报》中就定下来了。详报中揭示:此战的最大成绩是打死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消灭了日军总计一千五百余人,但实际问题也有不少,杨成武在《战斗详报》中有详细罗列。总之,说明此战“成绩很大,问题不少”。
正因为没有被看作是一场大胜仗,所以最初的八路军宣传部门,从延安到晋察冀,并没有在中共的报刊上大肆宣传这一胜利。姜克实教授所说的:“中共‘发现’阿部中将死亡后的宣传攻势”,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当你连一份历史文件和原始报刊记载都拿不出来的时候,你说这件事真的存在吗?
为了避免“没有证据就胡说”,我曾费了很大力气寻找原始报刊的记载。我曾一连许多时间,几乎天天去国家图书馆的微缩文献阅览室,查看当年中共八路军一方的有关报纸,延安的《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和它的前身《抗敌报》,但都查找不到当年对“黄土岭战斗大捷”的有关记载。也就是说,当年对这一战斗的看法从聂荣臻到杨成武,都不大看好。
1939年的12月一分区原本召开战斗检讨会,但在老蒋、中央、八路军总部及晋察冀军区这些上级机关的一连串电报的庆祝嘉奖之下,将战斗检讨会转变为庆功会。注意,战争年代,八路军上下有别,有一个“逐级保密制度”,检讨会或庆功会,都是在一分区营以上干部中进行的,连以下干部及战士都不知道,对打探消息和泄密的处罚非常严厉。
1940年1月陈正湘、袁升平结伴离开一分区,应该与“认定黄土岭战斗是个大胜仗,而杨成武压制了黄土岭战斗的胜利意义,也压制了在一线直接指挥这场战斗的主要指挥员”有关。这就是说,坚决认定黄土岭战斗是一场大胜仗,是来自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一致看法,也就是说,陈正湘、袁升平主观上站在了中央的看法上。
一分区主帅杨成武对黄土岭战斗彻底的转变评价,是在黄土岭战斗后十八年的1957年,杨成武在《人民日报》上刊文“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从此对黄土岭战斗不再谈缺陷,只谈成绩,黄土岭战斗成为一场大胜仗的基调由此开始。我曾撰文写了黄土岭战斗这个基调的形成和转变过程,可惜此文章被新浪博客枪毙,但在新浪微博中还可以看到。
杨成武定下的“黄土岭战斗是一场大胜仗”这一基调,从建立至今无人能破,基本上都沿这一思路拓展进行,实话实说,我也是如此,不能免俗。阿部规秀丧命于黄土岭战场,没有疑义,迄今冒出了很多人都在争这个打死阿部规秀的功劳。有疑义的是,黄土岭战斗(包括雁宿崖战斗在内)共歼灭日军一千五百余人,真的有这么大的战果吗?
我们此时再回头去看姜克实教授的历史评价,他认为黄土岭战斗的胜利意义是中共中央的宣传决策所为,如果从1957年以后来看,的确如此,我想这也是跟当时的“大跃进”精神一致的吧。
姜克实教授绝对不相信杨成武“歼灭日军一千五百名”的战果,从现实中来看,姜教授的这一看法绝对正确。这一看法至今在整个中国大陆的抗战史学界绝无仅有,你说,这是不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突破性进展呢?
众所周知,我曾经质疑过这一战果,是因为杨成武获得这一战果情报的来源水准实在太低:雁宿崖战斗歼敌六百,来源于一个战场被俘的伪满官员;黄土岭战斗歼敌九百,来源于一个被日军抓去当民夫的一个农民。而且,这一数字无法从任何渠道得到验证或证实就被采信,也就是说,这不是尸体数、不是文件数、而只是一个估算数。不准的因素客观存在。
到目前为止,如我们所见,唯一不落俗套,打破这一基调,做出突破性研究的人就是姜克实教授。但我认为,姜克实教授走的“过了”,他将雁宿崖战斗的歼灭日军人数定在八十余,而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军更少,仅二十余。这是在开玩笑吧?
已经站在真理位置上的姜克实教授,好像意犹未尽,紧接着往前又多走了几步。真理哪怕多走出一步,就会成为谬误。这也是我对姜克实教授最失望的地方。
我们从军事常识上看:雁宿崖战斗,八路军出动三个主力团六千多人,一线拿枪参加战斗的应该不下四千五百多人,八路军预先设下伏击阵地,打了一整天,仅歼灭日军八十多,说不过去。黄土岭战斗,八路军出动近五个团九千余人,一线拿枪的作战部队七千余人,仅轻重机枪就有上百挺之多,结果对被夹击的日军暴风雨般的射击,只打死日军二十多人,这不是日军神剧吗?你就是打骨子里再看不起八路军,也不能这么没有底线吧?
姜教授的奇葩观点不止于此,不知道姜教授从哪里研究出来的:说大龙华战斗打日军据点,八路军根本就没有攻下主炮楼;雁宿崖战斗,八路军竟然从未攻下过日军的主阵地。这就是姜克实教授坚信不疑的日军史料?您竟然全都相信?没有一点疑问?
我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八路军的史料记载为证,大龙华战斗和雁宿崖战斗(也包括东团堡战斗和三甲村战斗)之后,都是八路军在控制着战场,八路军打扫战场,由此获得大量武器弹药及物资。如果此时日军还控制着战场的主阵地或主炮楼,八路军打扫战场是不可能的。黄土岭战场就是这样,被日军一直控制的黄土岭,八路军只能被迫空手撤离。
以姜教授如此笃信日军史料而不相信八路军史料,就给姜教授扣上“汉奸文人”的帽子,明显也是做得“过了”。为什么只许你持一家观点而不能有反对的观点呢?无论这些反对的观点出自哪里,但在客观上,既可以验证八路军一方的观点是否准确,也可以修正八路军一方的不准确观点。对科学史观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
其实,在主观上姜教授并不是完全不信八路军的史料,他是有选择的,有的相信,有的就不相信。姜教授丝毫不相信八路军的战果,而且是从不相信,看姜教授大作,平型关战斗、腰站战斗、大龙华战斗、黄土岭战斗,几乎“逢战必否”,就连不属于晋察冀八路军的“刘老庄战斗”也都被彻底否掉。
但有意思的是,姜教授对杨成武公布的黄土岭战斗的伤亡数字,还有一点都不着调也查不到来源的“神炮手李二喜”却坚信不疑。或者您都信、或者您都不信,您倒好,有的信、有的不信,您信与不信的标准是什么呢?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姜教授“你为什么不能站在八路军一边?而非要站在日军那一边?”那些为姜教授辩解的人,也都在拼命介绍姜教授有“多么爱国,至今不肯加入日本国籍”。而且还介绍姜教授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颂了在日军的大扫荡中宁死不屈坚决抵抗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既然姜教授爱国、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你就不能给姜教授扣上“汉奸文人”的帽子,这是无耻民族主义对姜教授的人格侮辱。
我要说的是,立场这个东西,不是你自己主观上就可以认定的。当你认定日军的史料正确,你坚定站在日军的史料上否定八路军战果的时候,你再说你的立场是爱国主义的、反侵略的,有谁会相信呢?立场决定观点、屁股决定脑袋,你就已经站在或坐在日军的立场上否定对立面的八路军了。
比如,在杨成武亲自拟定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详报》中,这两仗共歼敌一千五百人的调子,就是从战斗详报中定下来的。而姜克实教授极力攻击的,就是这“歼敌一千五百人”与日军的史料相去太远。姜教授说根据日军很准确的史料记载,雁宿崖战斗日军损失八十多,黄土岭战斗损失二十多,总计百余人。
这就是说,杨成武夸大战果达十五倍之多。我对姜教授开玩笑说,人都有百年之后,有一天,一旦您和杨成武这些人见面,他们当面质问起来:“姜教授,您也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拼命站在日军的立场上否定我们八路军呢?”
我说,姜教授,那时您该如何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