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涞水县战争年代历史的研究问题
一位平西子弟给我写了一封很重要的短信:
一些人肆意编造谎言,很容易混肴视听。此篇文章引用了很错误的信息:如今河北涞水县一些小官僚们想当然的编造了许多关于山南村的历史,被人民请沦为“眼前的抗日神剧”!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在涞水县紫石口村创作的。
我原文引用的内容是:
据记载:山南村是千年古村,属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全村400多人,就有100多人参军,其中:萧克、杨成武、吴德、姚依林、马辉之、邓华、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谋划平西抗战。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也是在这个村创作诞生的,现革命遗址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区党委、挺进剧社旧址尚存,属红色革命老区根据地。
我谈谈我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了解。
我对平西、特别是涞水县抱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战争年代,我父母都曾在涞水县居住过,而且还走过许多村落。1946年底,从宣化撤退的冀察军区机关、察哈尔省机关及所辖机构冀察军校、察哈尔日报落脚在涞水县,冀察军区机关在李各庄一带,察哈尔省机关及附属机构在下明峪村、上明峪村一带,直到1947年底,形势好转后走出涞水县。
我们的故事,还要从1939年2月讲起。那一年的春节过后,我曾指出这一时间是在1939年的2月19日,春节刚过,肖克从他当时居住的八路军四纵司令部所在地的门头沟区清水镇、当时叫宛平县斋堂下清水村,迁移到涞水县野三坡的山南村,对当时在平西地区的八路军所属及所辖部队进行整合整编,以便建立挺进军的基本部队。
这一整合整编工作进行得非常不顺,以至于拖延了整整八个月之久,直到1939年的10月才整编完成。整编完成之后,肖克将挺进军司令部、政治部搬迁到今天门头沟区的马栏村,开始正式用挺进军的名义开展工作。
可能会有很多人以为,肖克从涞水县山南村迁到马栏村,那么挺进军司令部、政治部机关,也是从山南村迁过来的。实际上不是。当1939年的2月19日以后肖克从青水村迁到山南村的时候,原四纵司令部、政治部改变称呼为挺进军司令部、政治部的机关大部分,还一直跟随邓华、宋时轮停留在清水村一带,没有跟随肖克到山南村去。只有极少部分有关工作人员跟了过去。
也就是说,当1939年的10月肖克将挺进军司令部、政治部、冀热察党委设置在马栏村的时候,大部分机关和人员都是从青水村就近迁过去的,没有经涞水县再绕一个大圈子。
但是当肖克1939年的2月下旬到1939年的10月期间停留在涞水县山南村的时候,以余光文(吾必成)为首的晋察冀军区锄奸部、以方国为首的挺进军锄奸部(前不久的八路军四纵政治部保卫科),都设在1939年以前曾繁华多年的涞水县紫石口村。我认为曾经繁华多年的紫石口那些多家店铺,比如肉店、粮店、绸布店、糕点店、百货店等等,就是在1939年挺进军整军的时候被垮掉的。
平西自古无粮,容不得许多军队,1938、1939两年,骤然间涌进一万多约两万的嘴巴吃饭,粮食又运不进来,不把这些店铺吃垮,反倒是不正常的。你看看这些年旅游旺季的野三坡地区,只要骤然间赶上大雨暴下、山里与山外的交通骤然断绝,会马上就感觉到粮食的短缺,所有食品的价格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暴涨。
我还认为,拥有近百年历史、有多个外国人神甫、在平西有广大信徒、造型宏伟的紫石口天主教大教堂,也是在这一时候被垮掉的。但与此同时存在的几个天主教大教堂:斋堂后桑峪大教堂、蔚县大教堂、宣化大教堂、崇礼西湾子大教堂都存在了下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崇礼县”这个县名的最初来源,就来自当地对天主教的极度膜拜。
1938年5月,杨成武接到聂荣臻的紧急电话:在斋堂的五支队由于支队长赵侗的出走,五支队发生内乱,要杨成武紧急前去稳定住队伍,以免五支队垮掉。杨成武带了两个营,分区直属特务营和二团二营,当天中午就从涞源县走马驿出发,进入涞水县野三坡紫石口时,遇见了带着一个营前来接应的王建中。当夜杨成武部队就宿营在紫石口大教堂内。
以后,到达斋堂的杨成武就驻扎在后桑峪大教堂内,教堂的众多房屋是现成的部队营房,两个月后的1938年7月,杨成武在这里完成了对五支队改编为一分区三团的整编工作。
杨成武另一次紧急驰援平西,是1940年的12月,由于野三坡发生民变,局部地区的叛乱发展到杀害挺进军募兵干部、推翻抗日区县政府、俘获残害地方党政干部。在唐县南北洪城村的杨成武接到聂荣臻的紧急电话之后,连夜冒大雪驰援平西,协助挺进军镇压叛乱。那一次,一分区特务营营长马辉驻扎蟒石口,一经发现叛乱分子,二话不说“斩立决”,其赫赫威名,在四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还有人记得。
我没能找到杨成武与肖克见面的任何记载,也没有找到杨成武在山南村的任何记载。杨成武两次去平西野三坡,都是驻扎在紫石口。但第二次去,1940年的紫石口已凋零破败,跟1938年5月的杨成武所见有两世之别。
尤其1940年10月日军对平西地区的大扫荡,发现了挺进军的被服仓库和粮库,一把大火彻底烧掉。在12月的寒冷冬日,杨成武见到了许多身披薄被、饥肠辘辘的挺进军干部战士,于是杨成武长叹一声:跟我走吧,起码能吃饱穿暖。
所以,看到杨成武也在山南村居住过,我大感诧异,也许涞水县地方史志的同志掌握着比我更详尽、更准确的史料,这就是我相信了涞水县抗日史志记载的出发点。谁知到背后还有这许多名堂?
1939年2月到10月的挺进军整军期间,由于锄奸部——这可是两个部门的锄奸部就设在紫石口,紫石口大教堂就用来成为关押和审讯犯人的最好场所。而紫石口沟的河滩地,则成为处决犯人的天然场所。
1938年3月邓华带领老三团到达平西的时候,当时邓华从一分区展现剧社带走了四十来个人和部分机关干部,组成了三个宣传分队。其中的一个宣传队在队长带领下到紫石口宣传抗日,结果被当地人抓住活埋,牺牲地点也是在紫石口沟的河滩地。
此事在《杨成武回忆录》中也有记载。1940年12月野三坡叛乱发生后,肖克最初不敢擅作镇压的行动,于是向聂荣臻请示。当时直接隶属于八路军总部的挺进军由晋察冀军区“代管”。接到肖克的来电,政策性很强的聂荣臻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询问对平西的情况比较了解的邓华。想不到邓华一听,当即拍了桌子:还拖延什么?立即镇压。挺进军要是没有镇压的实力,要杨成武去。这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行动。
那一次,杨成武从挺进军挖走了(或者“顺”走了)不少知识分子干部,八十年代担任民政部副部长的章明,也是那一次从平西被带到一分区的。有人可能会认为杨成武“不厚道”,人家肖克找你帮忙,你这个忙可没有白帮,临走时自己把“工钱”找顾回来了。可杨成武不会这么想,你让这些人在这里忍饥挨冻,不如到我那里还是条活路。何况跟我走的一些人原本就是从我一分区过来支援你的,现在回去,有何不妥?
1940年初,具体什么时间记不清了,但那是挺进报建立后不久。那一次在挺进报当编辑的湖北小青年跟着主任金肇野到马栏村去,记不得是谁了,总之是领导召见。行进途中经过紫石口村,此时的紫石口村,市面凋敝,往来人稀少,教堂还在,但外国神甫与信徒皆已离去,教堂的大门虚掩,空空荡荡。
湖北小青年不由自主走进教堂,感慨万分:这就是我被严刑拷打、险些送掉性命的地方。金肇野知道这一情况,安慰他说:过去的事,别想它了。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实事求是说,不能把基督教想得太坏了,看作是“麻醉人们灵魂的鸦片”,基督教也会期待积极的一面,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1939年10月,结束整军的冀热察领导机关从野三坡移驻斋堂川。冀热察区党委驻大三里村,挺进军司令部驻马栏村。1939年的11月,肖克制订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在冀热察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的联席会议上正式提出,并刊登在当月出版的第一期挺进报上。
据说,在提出这一战略思想之前,肖克很长时间处在迷茫的状态中,不知道挺进军向何处发展为最好。为此,他研究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还研究了《左传》和曾国藩的《挺经》。
当时的挺进报编辑部主任金肇野总结说,挺进军“三位一体”任务,是肖克将军研读了《孙子兵法》后,结合冀热察三大块革命根据地被敌分割的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三位一体”的游击战战略方针。
实际上,肖克的“三位一体”这个名词恰恰来自基督教的思想。
“三位一体”(拉丁语:Trinitas),又译为三合一的真神,此术语来源于基督教《圣经》三一。基督教徒通过仔细考察圣经,发现这一位独一的神, 居然含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三圣实则是一位神。这个正统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也是教堂讲经的基本内容。
一个从不接近基督教的坚定无神论者的肖克,怎么会知道“三位一体”这个基督教名词?我想,只有熟悉并了解基督教教义的人,才会知道并且向肖克灌输“三位一体”这个基督教名词,使得肖克有可能将“三位一体”这个名词用于挺进军的战略方针上面,化腐朽为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