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问题
上篇有关平西抗日纪念馆的文章刊出,就立即有朋友前来询问:杨老师不会是泛泛谈这个问题吧?一定在某个问题上有所指,希望杨老师明确点出所指的问题,展开来谈。
的确如此。平西是我仅次于一分区的研究重点,以前我的有关平西抗日根据地、平西挺进军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被屏蔽了,读者能看到的只是少数部分,这也使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尽管如此,但明显违背历史真相的现状还是要被明确点出来,就像今天,我再一次老生常谈,还是谈我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问题上的一贯观点。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平西抗战纪念,基本上都是从肖克开始的——1939年3月肖克在平西创建挺进军,平西抗日根据地从此以肖克为首。如果从肖克再往前推,就发生了分歧:诸位记得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承继顺序吗?
我认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承继顺序是:“赵侗——杨成武——肖克”;而现在平西抗战纪念馆的承继顺序是推到了宋时轮和邓华的头上,变成了“宋时轮、邓华——肖克”的承继顺序。好像肖克承继的是宋时轮、邓华创建的平西抗日根据地,也就是说,是宋时轮和邓华二人创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这是完全不对的,违背了平西的抗战历史,邓华1938年2-3月间来到了平西,宋时轮较晚,那一年的5月才来到平西,平西抗日根据地是那个时候创建的吗?
当然不是,当邓华1938年的2-3月间带领一分区三团来到平西的时候,平西抗日根据地早已经存在了,而且牢牢控制在晋察冀八路军的手中。正因为当时平西的中心区斋堂镇已经有八路军部队在驻扎,所以邓华把自己带去的部队安排在斋堂镇西边的清水镇。
认为是宋时轮、邓华开辟的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邓华到达平西的驻地
当时的斋堂镇驻扎的是八路军哪支部队?就是赵侗为首的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第五支队。仅仅在三个多月前,杨成武、邓华一手将在北平郊区诞生的赵侗学生军这支打鬼子的抗日队伍收编进八路军,邓华来到平西,哪里会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
当邓华来到平西的时候,赵侗五支队主力并不在斋堂,正在涞源县浮图峪、二道河一带与杨成武一分区的老一团并肩作战。但邓华并没有倚仗他的地位进驻五支队所在的整平西的中心斋堂镇,而是以“客军”之理,退居斋堂西边的清水镇。邓华的“主客分明”,此举深得人心。顺便提一句,抗战之后,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几位五支队领导人,比如高鹏、刘凤梧,后来都自愿投奔到邓华手下效力,邓华得人心,不言而喻。
现在谈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原则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即: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在冀中地区的八路军三纵之后,成立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八路军四纵,目的是什么?是去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吗?
当然不是。八路军总部成立八路军四纵的目的,是打算创建一个与晋察冀、冀中地区相当、地位相当的新的抗日根据地,即冀东雾灵山抗日根据地。
为了成立这个新的八路军四纵,八路军总部发布命令,从贺龙的一二〇师拿出一个主力团改编的独立支队、即宋时轮支队;从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拿出一个主力团改编的独立支队,即邓华带领的一分区老三团改编的邓华支队。
还记得我曾讲到过的,邓华为带走这个三团,与杨成武大吵一架的情景吗?最后闹到了聂荣臻那里,聂荣臻拍板,晋察冀再困难、一分区再困难,也要给出这个三团。因为这是来自延安的战略决策,八路军总部也不过是执行机构,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
这两个支队组建后直接隶属于八路军总部,与原来的一二〇师和晋察冀军区脱离了关系。宋支队原本是贺龙一二〇师的四个主力团之一,但在改编为支队时,只有部分陕甘籍为多数的干部战士被编进宋支队,其余都以陕北新兵补充进来。
宋支队临走之前,贺龙下令收缴了这个支队的主要枪支,每个连只留下二三十支枪以沿途护身。从宋支队到达雁北后收集一千来件皮大衣以过冬来看,宋支队不过千余人出头,加上后来派过来的一二〇师宣传队和卫生部的人员,宋支队最多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人。
而邓华带领的老三团完全相反,一直由邓华带领的老三团全团两千人编制一个不落,连团长季光顺、团政委张襄国一起全部带走。由于邓华一直担任一分区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政治部文职干部百余人连同宣传队半数一并带走。
根据未公开的史料来看,特别是由于邓华一直在红一师担任领导职务,而杨成武不过是从红二师过来的,邓华要走,邓华在红一师的老部下——当时即使在老一团的少数干部战士,也扔下了部队三三两两去了邓华带往平西的老三团。就连已经到了二团准备接替副团长黄寿发职务(黄寿发进一分区司令部接参谋处)的肖思明,也跟着邓华一起去了平西。
正在从晋西北的贺龙一二〇师开赴山西雁北地区的宋时轮支队,还有正在涞源县、易县、满城县、完县、唐县一带巡回扩编的邓华带领的老三团,都接到了来自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奉命在平西斋堂地区完成集结。集结后整编成有两个独立支队的八路军四纵,然后从平西出发,经平北绕一个大圈开赴冀东。
这就是说,平西仅是宋时轮、邓华两个支队的暂栖之地,不是长久之地,更没有给他们“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再说,平西地区隶属于晋察冀,而八路军四纵不属于晋察冀系统,属于“客军”,你凭什么在人家的地盘上开辟隶属于你的抗日根据地呢?如果一分区觉得自己的地域狭窄,跑到唐县、曲阳去发展根据地,肯定不行,你不能在人家的地盘上发展。
在平西,由于邓华带去的人材济济,成了组建八路军四纵司令部、政治部的基本构架。邓华又收编了隶属于平西地方政府的平西游击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队伍,以后宋支队、高支队都编为一个团,唯独邓华支队编成了两个主力团,人多势壮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原平西游击队政委杨春甫成为邓华政治部的宣传科长。以后肖克到来,全盘接收了邓华打下的八路军四纵司政机关的这个基础,原地升格,又成为挺进军司政机关的基本构架。肖克特意将杨春甫提升为挺进军司令部秘书长,这是后话。而挺进剧社、卫生部、供给部这几个部门,则由宋支队一起过来的一二〇师宣传队和卫生队所组成。
以后在平西挺进军,一问你属于哪个部门,就知道你隶属于哪个系统,是邓支队还是宋支队。截止到1938年5月-六月开赴冀东之前,八路军四纵总计约五千余人,其中:邓支队三千五百有余,宋支队一千五百不足。
邓支队在1938年的2-3月间就到了平西斋堂地区,驻扎在清水镇,同时扩军,储存物资,而宋支队在雁北地区滞留下来。宋支队滞留不前的原因,据说在搜集灵丘、广灵地区国民党军队忻口战役失败后丢弃的武器弹药——谁让你一二〇师把我们的武器给收走了的呢,看搜集的结果颇为丰富。
宋支队5月初终于来到了平西,虽然姗姗来迟,但还是总算来了,到来后驻扎在清水镇以西的杜家庄。此时,由于二道河战斗结束后,赵侗五支队已全部回到了斋堂地区。五支队两位高层领导人负伤,一个是五支队一总队长纪亭榭,另一个是五支队参谋长常戟武。
结果,两位领导人两样待遇:纪亭榭被送到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医院治疗,常戟武只能跟着五支队回到驻地斋堂疗伤。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清了这其中的“道道”,但我相信五支队司令员赵侗是非常清晰地看清了这其中的“道道”,这也是他以后出走的原因。
在赵侗的“国民抗日军”归属到晋察冀军区的领导之下改编为五支队后,五支队内部的秘密党支部已经建立,赵侗的几位副手、下级都已经被发展入党,其中纪亭榭还承蒙聂荣臻的厚爱亲自介绍发展入党。唯独把积极要求入党的五支队司令赵侗、当然还包括五支队参谋长常戟武,都关在了党的大门外面。
我以前曾有过评论:如果是杨成武主事,就绝不会这么干。杨成武的眼光更长远一些、胸怀也更宽广一些,共产党里鱼龙混杂,为什么就容不下一个大学生赵侗和东北军过来的常戟武?
我相信这一切排挤的内幕,善良正直的东北军旧军官常戟武,还有当时被看作是晋察冀的“外人”宋时轮、邓华都不知道。他们也绝对不会这么干。准备即将带部队东征的宋时轮、邓华,几次去斋堂登门求教参加过冀东热河抗战的常戟武,询问从平西到冀东的沿途路线。常戟武发挥了他的参谋长才能,亲自设计了两条不同的东进路线,这两条东进路线,在5月出发的邓华、6月出发的宋时轮两个支队都加以运用。
对平西斋堂来说,1938年的5月是多事之月,邓支队先出发之后,常戟武因伤重不得不回到北平治疗,然后是明显感觉受到孤立和排挤的赵侗只带了少数人,离开了五支队。五支队的台柱突然离去,人心思乱,眼看阵脚要乱,五支队这个部队要散。杨成武接到聂荣臻电话,急忙中带了两个营,连夜从涞源县出发,穿过涞水县野三坡赶到平西斋堂来稳定队伍。
尽管这样,由于赵侗的离去,三千多人的五支队还是走了半数。在《杨成武回忆录》中,1938年的7月,最后被合并进一分区的五支队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如果杨成武这个数字是真的,没有打埋伏,有意缩小合并到一分区的五支队人数,那么五支队走掉的应该是半数以上。1939年的4-5月份,根据晋察冀军区的指示,原赵侗五支队组建的三团在涞源县银坊镇再一次进行清理,清查残留的或可能的“赵侗分子”。
1938年7月杨成武改编五支队并纳入自己的一分区部队,是又一次“都是老子吃掉别人”的光辉范例。几个月前的1938年2月邓华来到平西,带走了一分区主力三团,但此时杨成武获得了一个更强悍的三团,人数更多、武器装备更好、尤其人才济济,是前一个三团望尘莫及的。以后从五支队走出来的将才秀才知名者不下数十名,在解放后都堪以重用。
1938年7-8月间,当北平抗战爆发一周年冀东大暴动的消息传到平西,杨成武亲自带着新建的三团东征妙峰山。杨成武妙峰山之行在北平、天津影响巨大,那些香客们一见,回去后纷纷称赞八路军神勇,眼看到了北平脚下。可惜高潮很快退去,力量强大的日军卷土重来,杨成武带领新三团离开平西,保卫阜平,平西一度落在进山扫荡的日伪之手。
当宋时轮、邓华从冀东铩羽归来的时候,正是日伪军退走,杨成武未归的时候。杨成武为什么迟迟未归,是因为扫荡晋察冀八路军指挥机关的日军撤退后,聂荣臻要杨成武一分区在涞源县最南端的走马驿跟四分区一起集中整军,同时帮助四分区组建主力五团。这一次,宋时轮、邓华真的是打算“反客为主”,扎根平西不走了。
我认为是在这一时期,八路军总部也作出打算:要一二〇师的肖克来接这个八路军四纵的摊子,组建挺进军,落脚点就在这个平西地区。但不要忘记挺进军的全名,是“冀热察挺进军”,也就是说,挺进军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打回冀东地区,建立“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方针已定,肖克离开延安,直奔晋察冀,随行的参谋战士十余人。
从地理位置上看,“冀热察”在今天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北方向,是今天河北省连接东北的那个地区,所以,当然不是在北京的西边,被称作“平西”的那个地方。抗战八年,在日军的严密统治下,冀热察挺进军从没有攻进那个地区,1942年的2月,挺进军成立三周年之后,由于最初成立挺进军的战略目标始终未能实现,挺进军被中央撤销。
1938年12月的一分区走马驿整军期间,肖克尚在路上,聂荣臻秉承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同忠实到极点的老部下杨成武商量几件事:让出一分区管辖地雁北地区的山西那两个县给一二〇师的王震三五九旅;让出一分区管辖地平西地区这几个县给退出冀东的八路军四纵;作为交换,允许杨成武东进易县,消灭孟阁臣部取而代之,易县周边几个县为一分区辖区。
没错吧?孟阁臣不是晋察冀军区第六军分区吗?
但此时据说(聂荣臻说)发现他有投敌、与日军勾结的迹象,杨成武可以得到晋察冀军区的授权,将其灭之。
1939年1月杨成武进入易县消灭孟阁臣部队,吸收其精华部队三千多人纳入自己的一分区部队,是又一次“都是老子吃掉别人”的杰出运作。尤其杨成武从孟阁臣那里获得的二十多马驮子的金银珠宝,是晋察冀后来开办银行,发行边区币的重要财政支托。但杨成武让出平西给宋时轮、邓华的四纵,客观上造成了“肖克是从宋时轮、邓华手中继承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事实。
实事求是地说,“赵侗——杨成武”执掌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不容抹煞。同时,曾经的一分区政委邓华对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亦有重大贡献。但把宋时轮也拉进来,就显得牵强,究其宋时轮在平西的历史,1938年5月来到平西,1939年5月离开平西,其间从6月到11月在冀东和平北,他的最大功绩是反对肖克枪杀冀东抗联司令高志远。
历史不是政治,不能非要以政治划线、政治站队来讲述历史。如果你非要隐瞒什么而突出什么,隐瞒了历史真相,这不同“历史虚无主义”是一样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