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1937年,北平沦陷前后的小报、《益世报》那点故事——4

$
0
0

1937年,北平沦陷前后的小报、《益世报》那点故事——4

 

  1937年底至1938年秋的北平、天津,由于日军主力大举南下,与国民党军在长江一线进行决战,包括平津华北在内的广大地区日伪统治是很松散的,所以成为国共及地方自发抗日势力大发展的最好时期。1938年的5月,平津地区的国共及自发抗日力量都派出代表在天津开会,筹备发动19387-8月的冀东大暴动,最终把那一年的抗日运动送上最高潮。

 

我特地强调一下,张北海教授的父亲张子奇,就参加了这一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的联席会议。

 

冀东大暴动造成的后果声势浩大,并动员了十万自发的抗日武装组建起抗联,八路军特地从平西派去宋时轮、邓华纵队前去领导。形势危急,关东军急忙调集关外日军进关镇压,同时日本华北特务机关对平津地下抗日力量进行镇压,破获了当时以“京津唐”为区域的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城市中的进步青年不得不紧急向根据地转移。

 

此时,冀东大暴动失败后,从冀东经平北向平西转移的暴动队伍络绎不绝,最先转移的宋时轮、邓华、高志远带领的大队历经十来天,回到出发地平西抗日根据地。而那些零零散散的农民暴动人员前后历经几个月也未能走完。直到1939年的4-5月间平西组建挺进军,还有十个八个的小股农民武装到达平西。

 

就像19378月的赵侗最初组建抗日队伍,把燕京大学作为走出北平的第一个集合地一样,1938-1939年的平津城市撤退,也是把燕京大学作为走出北平的集结地和出发地。从燕京大学西门出来一路向西,经颐和园、香山、大觉寺到妙峰山,这是一条老北京人常用的旅游路线和朝拜路线,赫达·莫里逊有过专门的摄影介绍,当时几乎没有日伪军看守。

 
                   从颐和园、香山、大觉寺到妙峰山

         丛妙峰山、南山村、苇子水、黄土坑、塔上、龙门口到斋堂



从妙峰山再向西,为躲开妙峰山镇和雁翅的日伪军据点,就要绕远走山路,一路向西。在走到龙门口村后再向南到斋堂,这里就是当年被称作“平西”,今天叫作“京西”的那个地方,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大门口,走向抗日根据地的第一站。1938年底-1939年初的那个日子,肖克挺进军还没有建立,宋时轮、邓华两个支队刚从冀东返回平西,再加上被宋时轮动员来到平西的高志远冀东抗联农民军,斋堂那时候乱糟糟的。

 


 

熟悉了,徐德操还说,参谋有很多种,作战参谋、侦察参谋、通讯参谋、训练参谋、警卫参谋……,你有知识,有文化,干脆就叫“知识参谋”吧。既然咱们晋察冀还有几个“大干事”呢,你就叫“大参谋”吧。

 

1943年初,当时的满城县委妇女干部葛焰,因为这个湖北小青年是“拿笔重要还是拿枪重要”的问题,同参谋长徐德操争论起来。那时人们普遍的理论水平不是很高,争论很快就走题了,变成了对八路军来说是“笔重要还是枪重要?”


 
    给我讲这一段经历的葛焰阿姨,拍摄于1943年7月

由于这场争论在周庄进行,那可是一分区司令部和地委的所在地,杨成武、李志民、牛树才等领导人也都饶有兴趣地在一边听着。有“小钢炮”之称的葛焰钢牙利齿,徐德操哪里是她的对手,眼看就要居于下风。突然间,徐德操话锋一转:好,既然笔更重要,咱们都去拿笔吧,日本人再开进根据地,咱们用笔对准它,看它怕不怕?

 

一下子,葛焰反倒哑口无言了。

 

当年,打日本侵略者,还是要靠枪杆子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