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YANXIN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对有关回忆录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补充更正

$
0
0

对有关回忆录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补充更正

 

我这个人,既不是那种“听见什么就信什么”的那种人,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也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那种人,有自己的主见,所以社会上对这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不是很“待见”的——几乎很多领导人都不喜欢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看到一位一分区老兵的回忆录。

 

郭密,男,19239月出生,河北省易县人。1940年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两次荣立大功,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奖章、抗美援朝一级勋章。1955年少校、1959年中校,1983年离休。出版有自传体文集《难忘的岁月》。


 

   


192310月,郭密就出生在狼牙山下一个名叫裴山镇向阳村的地方,家里除了父亲郭田富、母亲郭王氏之外,还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易县的裴山这个地方,在塘湖和高村之间,抗战时期属敌我之间的混合地区,白天是日伪军的天下,晚上是八路军的天下。

 

                   河北省易县裴山镇向阳村


1940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经过反复选择,17岁的郭密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百团大战时,郭密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巡视团当通讯员。当年的八路军是“真共产党”,经常组织巡视团到各部队检查干部有没有多吃多占的特权现象,听取战士们的申诉意见。

 

当时的一分区政治部主任是谁?是罗元发,所以,郭密以后被调去担任罗元发的警卫员兼通讯员。1941年反扫荡,杨成武花塔山被围困和梯子沟突围,郭密也应该是亲历者之一吧?1942年以后,罗元发在晋升为一分区副政委之后,调任雁北指挥所政委(司令员高鹏)、雁北晋察冀第五军分区政委(司令员韩伟),郭密跟着去了雁北。

 

19443月,党中央从敌后抽调一批干部送往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晋察冀五分区政委罗元发就在其中,作为首长警卫员,郭密也应该随行前往延安(按当年的领导干部待遇规定,罗元发作为旅一级干部,共带走了四个人:两位警卫员、一位马夫、一位勤务员)。

 

罗政委的爱人是河北易县猫儿崖人,在分区保卫科(当时叫锄奸科)当干事。要去延安了,罗政委不放心家中老人,就让郭密到家里去探望一下。临出发前,罗政委爱人让郭密给父母带了一些边区的粮票和银元,并配备了一支驳壳枪、20发子弹和一匹快马。由于老家离猫儿崖很近,郭密请示想顺便回家看看父母,罗政委也很爽快地同意了。

 

              河北省易县管头镇(今狼牙山镇)猫儿岩村


在这次探家中,由于裴山镇向阳村靠近易县县城,日军经常到村里来,郭密险些被大白天到村子里抓鸡的日军“捂在家里”。

 

郭密回忆说:他到了抗大二分校所在的陕西清涧县城,被分到二营四连一排三班学习。当时抗大校长是孙毅,他所在的班共有12个人,正、副班长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宋学义和葛振林。因为三个人都是易县老乡,见面之后自然非常亲近,关系处得也特别好(注:这里记差了,抗大二分校所在地是陕西的绥德,葛振林是河北曲阳县人,宋学义是河南人,都不是易县人) 

 

两个月之后,他离开了抗大分校,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宋学义和葛振林,只是解放后有一次在画报上看到过他们两个人,其中宋学义是少校,葛振林是中校(又记差了,宋学义很早就办理了复员,没有参加军队授衔;葛振林属“特批少校”中的一员,当时一大批、上千人的红军、八路军里有特殊战功的基层干部,被中央特批为“少校”,葛振林、晋察冀七十岁的蒋维先都在其中)

 

历史要的是求实,我做一个准确的补充说明。

 

抗大二分校是抗日军政大学在1938年的12月来到晋察冀,19392月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当年9月又迁到韩信台和唐县、完县边界的神南村,19432月返回陕北绥德,并入抗大总校。


   

         


抗大二分校前后培养晋察冀逾九千名学员,分为高级科(团干)、上干科(营干)、基础科(连排干部),以及中学、附中等附属机构。其中,抗大第二分校陆军中学是1942年在冀西成立的,一分区专有一个学员队,狼牙山五壮士中幸存的英雄人物葛振林、宋学义是一分区学员队的学员。但宋学义因腰伤发作,无法学习,于是没有上学就回到一分区休养所养伤。

 

所以最终,葛振林学成回来成为干部,宋学义一直是战士,1945年以复员战士身份留在易县北管头村务农。

 

原定陆军中学的教育时间为3年。学员在校第一年规定主要是进行文化教育,从第二年起按排了政治理论课程和军事课程。随着抗大第二分校19432月返回陕北绥德,陆军中学也在19442月,离开晋察冀迁往陕北绥德,并入抗大总校。带队的是曾任一分区参谋长、四分区司令员、时任抗大二分校教育长的熊伯涛。

 

在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的1995年的回忆中,明确表示陆军中学的学员只有葛振林,没有宋学义


   

     在抗大二分校陆军中学学习期间,葛振林向驻地群众介绍狼牙山五壮士事迹


回忆录中出现记忆错误,在于回忆录的“主观臆想性质”,所以姜克实等专业史学派学者们主张少搞或不搞什么“口述历史”,不是没有道理的。本回忆录作者郭密,1955年少校(团副政委),1959年晋升为中校(团政委),所以他的想象中,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葛振林应该与他相当,1940年参加八路军的宋学义比他略低——这就属于“主观臆想”。

 

据说,当年从抗大二分校陆军中学回到一分区养伤的宋学义,编制(当年叫“人头粮”)一直都放在一团,19442月一团奉命调往延安,宋学义因伤无法同行,所以编制转到一分区卫生部,属于卫生部留用得上百名老兵中的一员。将长期的伤病残老兵留在卫生部门养起来,在抚恤安置制度不完全的中国,从军阀部队、国民党军、八路军都是如此。

 

194410月,一分区卫生部调到涞水县组建新的冀察军区卫生部,离开一分区,临走前,一分区卫生部留下一个卫生队,作为新的一分区卫生所来代替原一分区卫生部职能,宋学义是被留下的老兵之一。如果宋学义跟着卫生部去了涞水,他所在的部门的编制大一些,半年多后的抗战胜利他会出现在张家口和宣化,继续保留军人身份。可惜他当时被留了下来。

 

19458月大反攻,一分区部队组建为野战旅,离开易县,抗战八年的一分区不复存在。由于原一分区卫生所要随部队一起出发,作为留在易县当地政府照顾的百多名伤病残老兵中的一员,宋学义被一分区卫生所正式移交给易县县政府。

 

一说是1945年当时办理的复员手续;另一说是1946年晋察冀部队裁军大复员时,包括宋学义在内,统一办理的复员手续。如果原始档案不毁坏遗失的话,应该能查出来。我曾有专文评论过宋学义问题,觉得这样的处理过于草率。

 

宋学义作为“全军的英雄”,应该给一个干部身份,放在卫生、后勤部门或四旅后方留守处给养起来。在能够继续享受供给制的情况下,可以不必参加什么“土改分田”之类的地方运动。他如果不与易县本地人争利,分享土改成果,就不会出现后来被迫回乡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解放战争,郭密没有跟着老首长罗元发留在了延安,而是跟着老一团回到了冀东辽西战场。以后,这支部队划归到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解放军四十八军。李振军就在这个部队,杨浩刚到平西时的老领导宣传科长杨春甫也在这支部队,先后任十一纵副政委、四十八军副政委兼军政治部主任,成了在军政治部担任秘书处长的李振军的顶头上司。

 

四十八军的大部分部队是从由老冀察军区——冀察热辽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以及郅顺义、杨世南、郭俊卿和大渡河连狼牙山五壮士连翠岗红旗连等英模代表和集体也都出自这个军。很多抗战时期的一分区干部也都在这个军,可惜这个军很早、1952年就被撤销,改编为二十一兵团部。。

 

我知道的,19494月,四十八军南下,杨春甫19497月升任五十一军的军政委,1950年就是准兵团级干部,如果参加1955年的授衔,应该是中将了吧?老上司走后,李振军在四十八军干到这个军被撤销,改任二十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蔺柳杞1949年初担任的职务。虽然走的道路不同,他多次提到过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话题。

 

当然,最后事实证明,无论走没有狼牙山五壮士的道路,被俘了也同样是八路军的坚强战士。

 



               1941年反扫荡中,日军俘获后押往北平的八路军战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