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老一团
2019-10-04 22:53
很高兴能够在“十一”国庆期间,回顾一支英雄部队的革命历史。这个问题中提到了一个崭新的名词:“大渡河连”,可能即使老一团出来的人,也很少有人能知道这个问题,我做个解答。
很长时间,军内最推崇的是“红一”,即“红一方面军”的简称。而比“红一”更自豪的,是“双红一”,即“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创建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聂荣臻、杨成武,都属于“双红一”,其余如王平、李志民,都被称作“红一”但不是“双红一”。
但非常稀罕的,在“双红一”之后,还有过一个“三红一”,即“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杨成武抗战爆发时改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后来成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这支部队,就属于“三红一”。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准确地说,1946年的12月,张家口被放弃后晋察冀军区召开“涞源会议”之后,原晋冀鲁豫部队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接管由郭天民任司令员的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职务。
杨得志接管二纵后,曾到一分区部队组建的四旅,追问一个团的下落。当听到这个团不在晋察冀,大感失望,于是人们得知:还曾有过一个“四红一”,即“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杨得志。
朋友上面问题中提到的这个“大渡河连”,就产生于这个“四红一”的红一团。
杨得志对这个红一团感情之深,还有一件史料可以佐证。
1937年2月,一师所辖一、三、十三团驻正宁县罗川、山河及原属新正县之旬邑一带,杨成武从师政委改任师长。
1937年8月20日,陕西三原县云阳镇,红一师编为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政治处主任罗元发,供给处长董永清。副官李光汉。原所属一团、十三团、三团,分别编成一营、二营、三营。全团1500余人,又补充了200名陕甘籍新战士。整编未完,8月22日,部队就出发上前线。
一团改编的一营,营长曾保堂(原三团团长)、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一连连长张德仁,二连长林必元,三连连长宋玉琳。
一团改编为独立团一营以前的团长是谁?是独立团的二营营长季光顺。独立团升格为第一独立师,季光顺任三团团长,跟着邓华去了平西,1940年牺牲。季光顺在长征时曾任杨成武担任团政委的红四团一营营长,在湘江战斗、泸定桥战斗、娄山关战斗中起到非凡的指挥作用。
现在看到的历届老一团主官名单上,有很多人名和时间的错误,比如,团政委朱遵斌的名字写作“朱遵”;邱蔚1940年12月接任一团团长,这里却错记为42年,差太多了。1937年10月,陈正湘到达一分区,接任一团团长,当时团政委罗元发,名单上也漏登了。
1936年,原四团团政委杨成武继杨得志、陈正湘之后,接任一团团长职务,与袁升平搭档。以后杨成武去红军大学深造,临走时推荐季光顺接替他的团长职务(一说是邓华的推荐)。时间不长,也许属非正式任命,但似乎季光顺与邓华的关系更紧密一些。
1937年8月红一师改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原红一师三团团政委肖锋带领几个指导员(红一师没有设营级编制)擅自出走,所以独立团干部中只有原三团团长曾保堂,却不见肖锋的任何踪迹。平型关战斗前的大营会议上,聂荣臻带肖锋露面,重回独立团。
原因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连队的编制对外取消指导员,对内保存连支部和支部书记,按国民党的一长制不设副连长,但三个排长中一排长兼副连长角色叫“大排长”。从团政委到连指导员的职位一律下调,连更高层的邓华都是如此,但有人就受不了,出走。
独立团在黄河边等待渡河时,杨得志来到独立团,对杨成武说,希望能留下来,在独立团干,给杨成武当副团长。但当时,在独立团编制上已经有副团长黄永胜,虽然黄永胜从未在独立团露过面,但杨得志的要求不被上级所采纳。
1937年11月,在河北省蔚县西合营建立晋察冀独立第一师,独立团一营恢复老一团建制,团长陈正湘、团政委罗元发(12月改为王道邦,当时王道邦正与季光顺搭档,任三团团政委)。当时杨成武只对一团、二团有控制权,三团控制在政委邓华的手里。
1938年2月,一分区政委邓华奉命带老三团到平西,同时带走了政治部大部分干部及老一团少许部队。张英辉回忆:“老四连大部分人跟邓华的部队走了,留下我和几个班、排长作骨干重新组建了新四连,我任四连连长兼指导员。”
1938年4月29日,一分区一团组织东进支队。陈正湘、王道邦带领,部队由易县出发,在涞水、涿县、房山地区,争取当地伪军宋海、张哲两部共800人,反正投降,一度收复了涞水、涿县县城。接着,部队攻入高碑店,占领琉璃河,破坏铁路百余里,致使敌人三日未能通车。同时,2团进攻易县、涞水之间的二十里铺,消灭伪治安军 150余人。接着,一团又挺进平汉线路东的新城、容城、雄县、安新、高阳、任邱、大城、河间、献县、肃宁、饶阳、沧县等地区。8月5日,攻占容城县城,歼灭守敌保定治安军第3团300余人。当年夏季,一团带着1000多名新兵,胜利返回一分区。
这次一团去冀中,途经房山,董占林在房山参加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胡福才、胡德林叔侄二人,在容城县参加八路军到一团。还有后来在中国美术界的曹振峰、原名马汉三后来任天津政协副主席的石坚,都是在这次在冀中参的军。
一团东征冀中,被突然调回,“后来我知道了突然撤回的原因,当时一营也派了人下去征兵,个别人下去后收了地主的钱、物,还玩儿了女人,在当地影响很坏,为此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下令一团立即撤回易县。”
1938年10月初,日军进攻晋察冀军区机关,阜平保卫战打响。杨成武带领一团、三团打响东西庄保卫战,年底,一团、三团回到一分区。
1938年上半年的一团干部配置:一团团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总支书记黄作珍,全团1800余人,一营长李德才、教导员朱尊斌,(阜平战斗后,提拔新副营长林必元,39年教导员邓经伟),二营长宋玉琳、教导员罗霄文(39年教导员换朱遵斌,副营长郑南风),三营长杨上堃、教导员霍至德(后,杨上堃提升团参谋长,马辉接三营长,副营长李青川,营教导员郑秀煜,39年教导员换郭延林)。
一团的几个主要人物:团特务连连长彭德胜、指导员刘金华,一营四连连长陈文高、指导员郑三生,二营七连长曾自仁,现改名曾治,三营十连连长兼指导员张英辉。
1939年3月,一大批知识分子干部调进一分区,分别来自延安、抗大二分校。魏巍、蔺柳杞、瞿世俊下到一团任教育干事(文化教员)。
1939年5月20日的大龙华战斗。担任攻击部队的一团在大龙华党组织的帮助下,乘夜暗绕过敌警戒哨,隐蔽接敌,突然发起攻击。战至20日下午,歼敌 400余人,俘虏十七人(被老乡打死六人)。
日军进驻大龙华前,大龙华村1938年至1939年初原本是一团三营的驻地。战前,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亲赴田岗侦察。指挥大龙华战斗的,是一团副团长熊招来(后改名熊奎),一营长林必元,二营副营长邓南风。
打大龙华的主要是一营和二营,当时一营长林必元、教导员邓经纬;二营长宋玉琳、教导员朱遵斌,大龙华战斗后,连指导员郑三生接教导员职务;三营营长杨上堃,杨上堃提团参谋长后,三营营长是罗化明,教导员邓经纬,朱遵斌回到一营。
1939年10月,杨成武、袁升平主持一分区召开“反不良倾向营以上干部会”。会上,将两个老一团的红军营级干部,一个是营教导员、另一个是特派员,老一团冀中犯错误的主要干部押送晋察冀军区执行枪决。
一团驻易县良岗镇(与赵玉昆部队换防互调)。团长陈正湘、团政委王道邦、副团长熊招来、团参谋长杨上堃;一营长李德才、营教导员朱遵斌(年底改任总支书记),二营长宋玉琳、教导员郑三生,三营长张英辉、教导员邓经纬。
之后的麻田岭战斗,三营长罗化明负重伤;雁宿崖战斗,三营教导员邓经纬负重伤。
雁宿崖、黄土岭参战的一团主要干部:一营长李德才、营教导员朱遵斌;三连长王海山、副连长吴久山、三排长曹宝泉。二营长宋玉琳、营教导员郑三生;六连长胡俊文、一排长钟同刚。七连长钟茂华(负重伤)。三营长张英辉、营教导员邓经纬(负重伤)。一团卫生队队长尹明亮。
黄土岭战后的1940年初,一团团长宋玉琳、政委朱遵斌(12月离职)、参谋长马青山、团政治处主任朱利、总支部书记罗胜旺。3-4月,一团南下晋东南,一分区领导都去送行,战线剧社在一团出发的西山南村外搭起鼓动彩棚,为一团送行。杨成武讲话,朱遵斌代表一团全体指战员表态,战线剧社上演出临时突击编排的小节目,讽刺国民党投降派的丑行。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就是这一次一团的晋东南战斗解放过来的。
一团走,原一团参谋长杨上堃、分区侦察科长袁彪、原一团侦察股股长罗昭辉及侦察连长擅自出走,在保定附近被追回,送交军区处置。这四个人都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最后,保住了一支队参谋长和侦察连长,将袁彪和罗昭辉处决。
杨上堃是红军长征时期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之一。1939年11月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杨上堃是当时的一团参谋长,功不可没。最后,经毛朱等最高领导的恩准,杨上堃保住了性命,留在延安学习。1955年在家乡江西省军区任军分区参谋长时授衔上校。
一提到杨上堃就会涉及到:老一团的“大渡河连”到底是哪个连?
按道理,应该是老一团的一营二连,杨上堃曾任该连连长,以后升任三营营长,团参谋长,一支队参谋长。
我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放到后面还会提到。
1940年8月底-9月初,参加晋东南反顽战斗的一团回到一分区,依旧是战线剧社搭彩棚欢迎。
1940年8-9月,聂荣臻亲自送老一团回到一分区,他要与杨成武当面谈定几件事情
老一团部队重返回一分区狼牙山南驻地时的情景
就像一团1938年东征冀中有的领导干部犯了错误一样,这一次一团晋东南战斗,也有领导干部犯了错误。
“缴获的战利品,我只许可留下一些武器、弹药和少量军需物资,大部分都上交了,那100挑现钞更是分文未动全部上交。我的习惯就是喜欢武器弹药,从来不留钱财。可是上交团里以后,有个别干部(两个教导员一个政委)偷着留了钱,藏到褥子和马鞍里,违反了纪律。回到晋察冀以后,聂司令大发脾气,把那几个干部撤了职,关了禁闭”(张英辉)
欢迎会过后,立即参战。一团负责攻打涞源县城。
此时攻打涞源县城的几级前线指挥:一团团长宋玉琳,一团三营代营长张英辉,12连党支部书记黄禄。战斗中,一团的战斗意志明显偏弱。一团已经拿下了四个城关中的三个,一团先头部队一个排已经攻进了涞源县城,但后续部队迟疑不前,错过了部队进城的大好时机。鬼子反扑,将这个排包围,排长丢下战士自己跑了回来,杨成武气愤的命令在阵前执行军法。
一团打涞源县城失败,在于一起混合参战的民兵临阵混乱,带动一团溃退下来。杨成武战后总结:“参战的民兵,有高昂的战斗意志,熟悉地形,但缺乏实战经验,容易陷于恐慌。由于组织性较差,必须注意不要过分使用。”“此次战役中,一团将民兵派到前线,使之搬运梯子靠近城墙时,敌人炮火飞来,民兵惊慌逃跑。民兵的惊慌有可能引起部队混乱。”
1941年老一团灵丘作战攻占南坡头日伪据点
1941年9月老一团灵丘抢风岭作战
1940年底,一分区冬季反扫荡从平西回到易县北娄山,杨成武召开分区机关营以上干部会议,对涞源作战不力的一团领导班子进行改组。撤换下团长宋玉琳、团政委朱遵斌、团参谋长马青山、团政治处主任朱利、团总支书记罗家旺的一团领导班子。更换为:三团团长邱蔚回到一团任团长,副团长宋玉琳,新任团政委陈海涵,团参谋长晨光、团政治处主任史进前,一团总支部书记郑秀煜。
受到团政委朱遵斌事件的牵连,一团一营、三营两位营教导员被调离。
1941年,一团三营营长张英辉被一度调离,先是被派去接任分区直属特务营营长,原特务营长马辉调任二十五团副团长。随后,特务营被组建为三十四团,团长是原一团副团长熊招来、团政委分区组织科科长黄连秋。杨成武将一分区三个主力团:一团、三团、二十五团的三个侦察连合在一起,组建分区直属侦察营,营长张英辉。
1941年大扫荡,8月23日,一团留下三连跟司令部,留下七连在狼牙山,其余十个连及团部直属特务连奉命保卫晋察冀军区机关,前往阜平。10月6日返回狼牙山。
现在回到前面的问题,老一团的“大渡河连”到底是哪个连?从历史层面来看,应该是一营二连,但是从受重视程度看,更像是被称作“红军连”的三连。
1941年8月大扫荡开始之前,由于一分区指挥机关只有两个直属连,杨成武指示,一团一营留下三连这个红军连,担任分区指挥机关的警卫任务。所以当时普遍认为:三连就是“大渡河连”。
1941年5月1日,老一团唯一一张全体合影,在易县北娄山接受检阅
为支援战斗骨干受到重创的三团,一团二营教导员郑三生为首,一部分战斗骨干支援到三团。郑三生从营教导员、连长,升任三团团参谋长。
1942年,一团在团部所在地易县界安村召开党代会,标志着自1940年12月接替朱遵斌班子的一团陈海涵领导班子的工作结束。一分区政治部新任王建中主任专门请战线剧社到一团,为党代会举行室内音乐会。胡敏英独唱《黄河怒》、陈紫薇独唱《农村曲》。
党代会结束,一团政委更换为原二十五团政委张如三,陈海涵调雁北指挥所任参谋长;原一团政治处主任史进前调任三区队政委;原一团总支书记郑秀煜调任二区队政治处主任。
1943年春天,晋察冀边区召开参议会,在阜平县温塘村,杨成武参加。一分区一团代表晋察冀军区部队为代表们举行阅兵仪式。
1943年大扫荡,一分区一团涌现出一等战斗英雄,五连飞行射击组组长安全福。在三个月反扫荡中,只有其中的十天没有打仗,其余每天都在游击小组的配合下袭击敌人。骚扰敌人的大股清缴队和运输队。一次,六个人和1500鬼子、伪军战斗一整天,打乱了敌人对狼牙山的进攻。1944年2月的晋察冀军区英模大会上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
1944年2月,一分区整风尚未结束,接到晋察冀军区命令,一分区一团奉调延安。军区的命令中说:对调往延安的一切部队,反对本位主义,要调剂好枪,补充给养,配备最好的干部战士,缺什么补充上什么。一团七个连,一千二百多人,没有营的编制,全部更换武器的有两个连,侦察连和特务连。
当时一团的部队是分散的,最远的部队在易县的高庄村(紫荆关东偏北大雁沟),看守一分区的秘密仓库。一团长邱蔚请三团帮助集结部队。肖应棠发扬了风格,通知三团在大雁沟附近的一个连接防,团参谋长郑三生亲自带人把三团筹集来的好枪送到了一团所在的刘家台。
一团走,带领一团的是团长邱蔚、团政委王平民(解放战争初期牺牲)、团参谋长李克林(跟王平民一样,来自抗大二分校)。一团3月离开晋察冀,开往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杨成武从小兰村赶来送行。
杨成武从其他部队调剂了一些老兵给一团,原特务营的许多人到了一团;又从三团给一团调剂了好枪,还为一团更换了新军装。一分区从1940年在大龙华村战斗中缴获的迫击炮弹一团全部背走,送到延安,在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斗中大显威力。
一团调离开一分区时,杨成武点名留下了三个人:原团政委张如三(被任命为转移到一分区地盘上的冀中十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原团参谋长晨光(被任命为易定徐支队支队长)、原三营长张英辉(组建易县支队任支队长)。
至此,老一团在晋察冀狼牙山的抗战历史全部结束。
备注一:在一分区及老一团历史记载上,有些连以上干部、包括营教导员都不提名字,原因是这些人都犯过错误,被调动的。还有些连级干部在1943年腐化变质受到处置,或干脆叛变投敌。所以这些人名都不宜记入历史。
备注二:一团的抗战时期能留下不少老照片,得益于一分区自己培养的摄影干事刘峰。特别是1940年,刘峰跟随一团战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影像资料。
备注三:为什么“三红一”、即红一师的传承被六十五军一九三师所继承,在广东五十五军的“四红一”红一团被人冷落,是由邓华一席话决定的。
1945年晋察冀组建野战军,准备打绥远战役,当时的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将一分区部队三团、二十五团与平北军分区的四十团合编,组建冀察军区野战纵队六旅,就是后来的六十五军一九三师的下属这三个团。
改革开放初期,邓华曾专门走访隶属北京军区的六十五军一九三师,确定红一师的传承关系,注意:特别强调红一师的红色传承在三团,只字没有提在身边的原二十五团和在广东的原红一团。其他老将军们纷纷响应,至此,你还能说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