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再谈狼牙山五壮士(二)
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是1941年大扫荡中,日军对狼牙山一分区八路军作战的唯一对手吗?
姜克实教授的《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狼牙山作战》一文,无疑是研究狼牙山抗战和晋察冀抗战的非常有价值的重要参考文献,至于胡先生和“神童”江先生因只有观点而无论证过程,拿不出论文,你只能听其一说,却无法与他们作学术交流,故此只能与姜教授交流。
我先亮出我的观点,我在这之后的全部论述都是在这个基本观点的指导之下,不会背离这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日本史料是研究中国抗战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但日本史料绝对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姜教授的《狼牙山作战》一文中,存在一些“硬伤”,这次我就专门谈谈其中两处最重要的“硬伤”。
这一次我专门谈第一处“硬伤”:1941年,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诞生时,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绝对不是在狼牙山地区和一分区八路军交手的唯一日军部队。
如前面所述,1941年秋日军对于晋察冀边区的大规模扫荡,日军档案之中保留的作战计划称其为“晋察冀边区肃正作战”或“晋察冀边区肃清作战”。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编写的昭和十六年度(1941年)“主要作战梗概”将其列为这一年华北地区十二次主要战役之一,那一次日军投入的地面部队多达14支。
如此众多的日军部队,狼牙山五壮士与之激战的是哪一支日军呢?据报载: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胡卓然先生告诉记者,经过反复研究、比对,他从《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里发现了“狼牙山、棋盘陀附近战斗”的记录。
比胡先生稍早,姜克实教授根据对《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的研究,连续写了三篇《狼牙山作战》的系列文章,进行历史考证。
还有我们看到的今天这位23岁的“学渣”江先生,竟然从《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中发现了姜教授、胡先生都未能发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记载。
上面这三位,都认为晋察冀一分区八路军或狼牙山五壮士的军事对手就是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
问题是:晋察冀一分区八路军面对的日军真的只有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这一支敌人吗?如果对方的日军没有“联队”这层部队编制,没有留下自己的“联队史”,莫非晋察冀一分区八路军就没有其他的日军敌手了吗?
实际上,1941年发生在狼牙山地区的夏秋大扫荡,狼牙山地区的晋察冀一分区八路军面对的日军主要有三支:其中有两支隶属于日军华北方面军系统,另一支隶属于关东军系统的驻张家口蒙疆军司令部。
我分别介绍一下这三支日军,先说隶属于华北方面军的这两支日军。
第一支是从唐县、完县、满城县进入到易县南部的日军110师团133旅团。在姜教授文中,这个133旅团被记载为“乙兵团”:步兵第百三十三旅团的两个联队(6个大队)组成,由津田美武少将指挥,旅团长津田美武少将坐镇保定。133旅团下辖两个联队,姜教授最熟悉的步兵第110联队是其中之一,另一支是步兵第163联队。易县以南的满城县、完县(顺平县)、唐县,都在110联队和163联队的控制之下。
1941年8月10日,日军华北方面军新任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拟定了“肃正”作战计划,对冀西山区的晋察冀八路军展开全面大扫荡。最初隶属于133旅团的110联队的作战目标并不是易县的狼牙山地区,而是唐县及晋察冀领导机关所在的阜平地区。8月12日,日军包围并进入阜平县境内,但最初的一周,日军并未对有一万多人的晋察冀领导机关构成威胁。8月20日以后,晋察冀领导机关感觉到日军的压力在逐步增大,于是要杨成武的一分区拿出主力一团,前去阜平掩护领导机关突围。
此时,按照计划,日军8月20日开始对狼牙山一分区合围,133旅团的两个联队分为两部分,163连队留在唐县,而110联队从唐县出发,经完县进入满城县,到达满城县刘家台地区的岭西村。这是对易县狼牙山一分区八路军三路合围日军中最强大的一路,负责易县的南线地区。其他两路我稍后再讲。
三天后的8月23日,依旧是按照计划,110联队分两路从满城县的刘家台和岭西村进入易县:西路从上下隘刹村进占南北两个管头村;东路直奔南管头村。因为根据日军的情报,杨成武八路军自1939年初进入易县,一直把南管头村作为自己的司令部所在地;1940年以后,杨成武把分区指挥机关改换在南管头偏东的娄山几个村子,这应该是赵玉昆叛变后向日军提供的消息。
日军进入易县境内,此时已是23日的下午时分,占领了南管头村的日军先头部队试探进攻情报中提供的一分区司令部所在的娄山地区。当时,一分区司令部已于头一天夜间悄悄转移到管头村东南的小村周庄,与日军占领的南管头村近在咫尺,但日军丝毫没有察觉。
日军向娄山试探性进攻,驻守在娄山地区的一分区主力一团、三团与日军交火后,一团经狼牙山开赴阜平县,担负掩护晋察冀领导机关突围的任务;三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随一团经狼牙山到管头村西北的东武家庄、西武家壮隐蔽待命,另一部分由三团长肖应棠带领,绕开日军的锋芒,转移到110联队的后面满城县刘家台南边的完县境内隐蔽待命。
1941年8月23日当天,日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对以分区八路军控制的娄山地区展开攻击
讲到这里,我想起姜教授《狼牙山作战》的系列文章中提到的一段故事:“10月1日,第一一〇联队袭击杨成武的根据地安阳,此时未能逃脱的一部分八路军官兵被孤立包围在军营内。日军进行了劝降,‘但八路军官兵死不缴枪,最后全部在兵舍内自爆身亡’(《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286页)。”
易县以南的满城县、完县,都是一分区三团管辖的地盘。这个“安阳”是个小村,在完县——今天的顺平县境内,是三团监视敌人的前哨阵地,平时只放一个班,十来个人的兵力。1941年夏秋大扫荡,晋察冀史称为“六十六天大扫荡”,开始于8月12日,结束于10月十几号,日军从易县狼牙山脚下各村子退兵,是9月29日和30日两天,从易县经满城县退到完县境内,正好是10月1日。安阳村在完县县城北边的必经路上,就这样被110联队的某个部分发现了,三团这个班宁死不屈,被日军记载了下来。
日本人是个精细的民族,也表现在“联队史”的时间记录十分准确。
在姜教授的文中:据《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记载,“步兵第一一〇联队,第一期(8月23日~9月4日)作战中协同乙兵团其他部队于二十三日拂晓、从定兴,固城镇付近出发,分三纵队西进,对盘踞在狼牙山及银坊付近的八路军第一军分区杨成武部队实行了包围攻击、使其溃退向北方。之后对盘踞在倒马关付近第三军分区黄永胜部展开攻势、在敌溃退后进入插箭岭、白石口一线。此后水上联队往返于狼牙山、银坊及倒马关、走马驿镇付近,实行了反复的扫荡作战”。
1941年8月23日的日军110联队,从定兴、固城的行进方向来看,目标直指易县的南部地区
这张地图看得更清楚一些
第一,时间高度吻合,丝毫不差,足见中日抗战史的准确性。
第二,地点上,上文中的“狼牙山”,指的是在娄山地区与日军干了一仗的一团和三团,一团随即去了阜平县,三团分两处隐蔽,各在狼牙山西边和南边,不在北边。上文中的“银坊”,指的是一直在涞源县作战的一分区二十团,与日军交手后随即隐蔽。
第三,此处出现了一个问题:“水上联队往返于狼牙山、银坊及倒马关、走马驿镇付近,实行了反复的扫荡作战”。对当地地理不熟悉的人看见的只是几个地名,而对这块地理十分熟悉的人就会知道,狼牙山、银坊、倒马关、走马驿其实是几个地理分界的标志,是日军华北方面军与张家口蒙疆日军的分界线。为什么水上联队到此为止,不再深入追击往前走了?因为再往前走就到了蒙疆日军管辖的地盘上。
这个蒙疆日军的部队也是一分区八路军的宿敌,我稍后会介绍到。
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南北两个管头村以及邻近的上下隘刹村都被日军110联队所占领,作为后勤辎重基地,直到9月28日日军退走,日军全部占领时间一个月零五天。
姜教授《狼牙山作战》一文中记载得非常准确:“关于在此地约一个月的驻屯生活,联队史中有不少记录。”
如果不算9月25日110联队的小部分日军对狼牙山的登山作战,起码有三场残酷的战斗与这个110联队所属的三个大队有关。
第一个是8月24日夜间对易县口头村三团新兵训练营的偷袭,造成五百多新入伍的涞源子弟半数以上约三百人在突围时陷入日军的合围圈阵亡(姜教授文中:“联队本部、直辖中队及第三大队进驻南管头及口头地区”),合围口头村八路军新兵训练营的应该是这些日军部队中的一部分。
第二个是一个月后的9月24日夜间,在涞源县活动的一分区主力二十团为掩护狼牙山突围,为调动北面的日军让出缺口,偷袭在上下隘刹村和南管头村的日军。黎明时分,二十团因撤退不及,被赶来救援的日军合围,担任后卫掩护的二十团两百多人阵亡。此战不见于百十联队史,为一大遗憾。但这也有一大追索:来救援南管头村日军的原本是准备在狼牙山北进攻的另一支日军——即蒙疆日军。
第三个是狼牙山突围的当天,杨成武率一分区大队在完县-唐县的结合部地区花塔山被日军合围,一起被合围的还有冀中军区供给部兵工厂诸多人员,以及晋察冀卫生部所属后方医院和白求恩医校的诸多人员。梯子沟突围之后,杨成武一分区大队、冀中军区供给部大队都已离去,只有白求恩医校的年轻女学员们因疲乏至极,留下休息,结果被赶上来的日军屠杀,死后尸体还惨遭侮辱。一路追赶到玉皇庵(姜文中写作“玉皇安”)的日军还屠杀了隐蔽在那里的八路军伤病员五百多人。那一次死亡的八路军约有千余人,至今在当地建有一座烈士碑为证。
这个血案是哪一股日军造成的?所有写白求恩医校学员梯子沟突围惨案历史的人都不知道。
感谢姜教授的《狼牙山作战》一文,为我们指明了日军的细节:“第一一〇联队在狼牙山根据地附近东西拉成一曲线。本部(南管头)与西方的第一大队(北大悲)距离约35公里(现在路况),与南方的第二大队(满城县岭西)距离约12公里。此时兄弟部队的第一六三联队,也在西南方向的唐县军城镇一带展开,执行同样任务。并没有参加狼牙山地区的围剿。”
姜教授《狼牙山作战》文中,还有“参加战斗的第二大队驻屯在岭西村,联队本部和第三大队驻南管头村,第一大队驻扎在北大悲村”的内容。
这一段史料非常重要。这个日军110联队一大队驻扎的“北大悲村”就在完县,今天的顺平县,晋察冀卫生部后方医院和白求恩医校所在的葛公村距北大悲村近在咫尺。也就是说,这个日军110联队的第一大队就是袭击晋察冀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凶手,应该也是杀害白求恩医校两百多女学员和五百多八路军伤病员的凶手。
日军110联队的第2大队、第3大队分别驻扎在满城县岭西村和易县南管头村
日军110联队第1大队所驻扎的北大悲村,与晋察冀后方医院和医校近在咫尺
1941年9月25日那天杨成武一分区八路军梯子沟突围后的转移路线
《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里为什么没有将这些沾满中国军民鲜血的“光辉战绩”记录在案呢?
谈完了日军的第一支部队,下面谈华北方面军第二支对易县狼牙山一分区八路军的作战部队,这支日军部队出自旅团部在北京的日军第15独立混成旅团,简称为“易县警备队”,大队规模。在1941年大扫荡中,这部分日军属“原驻防部队”。
至于这类日军部队的归属,在姜教授文中,这部分日军应该属于“此外还配有炮兵等各种协同部队,作战指挥部设在北京,作战总兵力逾越三万名”部分。
其实1938年日军第110师团最初编成的时候,所辖的三个独立混成旅团,15独立混成旅团也是其中之一。这一支日军部队自1939年初就进驻易县县城,番号“易县警备队”,约计一个大队五百多人的兵力。加上赵玉昆伪军警备团两千多人,所以杨成武在易县六年抗战时间,对这个近在身边的心腹大患却无可奈何——因为超出了一分区八路军的攻击能力。
1943年,为接替即将撤走的110师团,步兵第15独立混成旅团改编为日军第63师团,师团部仍在北京,驻守在易县的基层部队始终未变。萨苏的书中准确记载了这个事实。
1940年3月,原晋察冀八路军一分区五支队支队长赵玉昆叛变投敌,他投奔的,是在易县县城的日军第15独立混成旅团所属警备队,并不是在石家庄和保定的日军第110师团。但投奔了日军的赵玉昆,曾长时间往返于保定,向保定的110联队部通报他所知道的杨成武一分区八路军的所有情报。
1945年日本投降时,赵玉昆来到北平,在日军63师团特务课的帮助下搞到了北京的户籍,改名换姓隐藏在北京,直到1949年解放军进入北京进行清查才被发现。
姜教授《狼牙山作战》一文中:“1941年9月25日当时,一六三联队本部在易县,一一〇联队本部在保定。”但按照姜文中的记述,这个163联队应该没有参加当时的狼牙山行动,进攻狼牙山是110联队在南管头的第3大队中某些小部队的单独行动。
我与姜教授的分歧就在这里,赵玉昆带领的伪军一个团和日军易县警备队绝对参加了对狼牙山的进攻,从易县县城南下到达塘湖的日伪军,随即在沿途的北淇村和菜园村搞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然后向狼牙山主峰进攻。
真正跟五壮士交手作战的,不是姜教授熟悉的,也被胡先生和江先生肯定下来的110联队,而是赵玉昆亲自带领的易县警备队。所以“神童”抗战史专家江先生在前面那一通“110联队目击五壮士战斗到最后”的惊人发现,应该是子虚乌有。
有关“110联队第3大队属下士兵并没有跟狼牙山五壮士交过手”的内容,我放在最后,第三部分来讲。
除了日军华北方面军这两支部队,还有一支日军部队,是一分区八路军和平西挺进军的宿敌,这就是大本营在张家口的日军第2独立混成旅。为配合华北方面军对晋察冀的大扫荡,这支隶属于关东军的日军也会派部队参加对狼牙山的一分区八路军展开扫荡。
与110师团的旅团下面设置“联队”这层编制不同,日军独立混成2旅和15旅,都是在旅团下面直接设置警备大队,没有设置“联队”的这层编制。为配合日军华北方面军发动的这次大扫荡,张家口的独立混成2旅应该起码出动一个警备大队。
1941年的8月20日,到达易县紫荆关的这个警备大队派出几百人的兵员,切断了从易县通向平西地区的“易涞公路”,这使得8月24日夜间亲自带领一分区大队向北突围的杨成武,在接近易涞公路的时候发现公路上戒备森严,于是突然一个大掉头直奔西去,到了易县-涞源县结合部的一处不被外人所知的小山沟沟里,在那里偃旗息鼓,无声无息,静待日军对狼牙山的大扫荡高峰过去。
日军9月份第二阶段对狼牙山的合围,110联队负责狼牙山南边,赵玉昆带路的易县警备队负责狼牙山东北地区,从紫荆关来的这个警备大队负责对狼牙山西北进行合围,否则,仅靠110联队一家,完成不了对狼牙山的四面合围。
在三团、二十团9月24日夜间猛攻上下隘刹村和南管头村的驻防日军,从北面急忙赶来救援的,应该是来自紫荆关的这支张家口的警备大队。
同样,9月25日对狼牙山的进攻,同样是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展开。110联队从南管头方向往山上进攻(从南往北),赵玉昆及易县警备队从菜园村方向往山上进攻(从东往西),紫荆关日军从碾子台方向往山乡进攻(从北往南),但几个小时前的夜半时分,原本被围困在狼牙山上的四万军民已经从几个方向顺利突围,狼牙山已经是一座空山,受命在狼牙山上掩护四万军民突围的一分区一团一个连,此时只留下了五名战士担任掩护,而这个连也悄然撤退。
撤退的方向,就是赵玉昆及易县警备队进攻狼牙山的出发地菜园村的北边小村沙岭子。
所以上山后与五壮士相遇并交火的,就是赵玉昆带领的易县警备队这股日军以及赵玉昆的伪警备团。在所有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记载中,与五壮士直接交火的日伪军部队有五百多人。我认为可以看作是日军一百多人的一个中队和伪军三百多人的一个大队,总计约五百人左右。
如果是110联队驻南管头村的3大队下属小队,绝对达不到这个人数,也绝对没有伪军引路或跟随。只有当地的日军警备队才配有当地的伪军部队。
从紫荆关向碾子台行进的这股日军,为救援南管头日军奔向上下隘刹村,与二十团八路军交战后返回。黎明时在回返的半路上,发现了夜间从狼牙山上经碾子台突围出来的零散八路军。这些军事素质不很强、警惕性也很差的八路军应该是一分区政治部那些没有配备枪支,也不习惯夜间急行军的秀才们。日军悄悄跟踪这些没有战斗经验的文人们,于是找到了一分区政治部大队落脚的双峰村。
此时的一分区政治部秀才们在总支书记朱利的带领下,从狼牙山上突围下山,经过一夜的苦行军,又饥又乏,已经疲惫不堪到了极点,于是停下来休息。正在烧火做饭之时,这股跟踪而来的日军赶到了,枪声骤起,一分区八路军的文人们又拼命向西狂奔,凡跑得慢的,都被追上来的日军杀害了。
如果这场对八路军的大胜是110联队所为,一定会被写进百十联队的历史中。所以反证,这场双峰村突袭八路军是紫荆关过来的日军所为。
9月25日那一天还有一场战斗,一分区三团高粮连为帮助狼牙山突围,在狼牙山北的臭水沟陷入日军合围的,应该也是易县警备队这股日军和赵玉昆伪军警备团这部分土匪队伍。臭水沟这个地方在菜园、沙岭村的北边,地点隐蔽,但是个“绝地”,一旦被熟悉地形的日伪军包围,几乎是死路一条。易县人赵玉昆是个本地通,他身边的那些易县本地通就更多了,被包围的高粮连大部分战死,只有少部分人攀岩突围出来。
所以,9月25日这一天的战事很激烈,并非像姜教授笔下110联队史记载的那样,小打小闹地度过了一天。
这三家合围狼牙山八路军的日军,以狼牙山为分界,110联队负责南面,张家口日军负责西北面,易县警备队负责东北面。由于这三支日军分属于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张家口日军,所以8月份对一分区合围的时候,南、东、北三面都已经合围,只在西面的涞源县方向留下了一个口子,原因是张家口日军的动作稍慢了一步。
但这三家日军中,110联队和张家口日军都属于“外来部队”,只有配备了赵玉昆伪军警备团的日军易县警备队是“本地部队”,最终清剿或扫荡狼牙山的战斗由熟悉本地情况的他们来完成。
与狼牙山五壮士的交战,也只能由熟悉狼牙山地形的本地日伪军,即日军易县警备队和伪军警备团才能完成。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1941年日军对狼牙山一分区八路军的大扫荡中,总共出动了三个大队的兵力,分别是负责狼牙山南地区的110联队部及第3大队,负责狼牙山西北的张家口日军独立混成2旅团一个警备大队,负责狼牙山东北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独立混成15旅团所辖易县警备队,如果再加上赵玉昆的伪军易县警备团两千人,日伪军总兵力在三千五百人以上,这同以前的统计数字是相一致的。
姜教授文中引用的日军(含110联队在内)进攻狼牙山一分区八路军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