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杂谈——北京的炸糕
今年夏天俺家附近的一件大事,就是过去的一家华而不实的餐馆,现在更换了主人后,简单装修后再次营业。新营业的餐馆是清真的(原来是不是不知道,没进去过),经营的内容增加了早餐,而早餐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有了炸糕——江米面红豆馅的炸糕。
第一次买,是跟太太散步经过那里,发现装修好的餐馆已经营业,时值接近中午,早餐的饭点已过,但还有油饼炸糕再卖,于是就打算买点尝尝。由于初次买,不知道他们的技术如何,只买了两块,声明和太太每人一块。
但回到家后,第一块炸糕入口,炸糕的软糯诱人不已,于是把第二块炸糕也吃掉了。等到太太要吃的时候,已经踪迹全无,就像新浪删帖一样彻底快捷。当然,这不妨碍第二天又买了两块,每人一块。
这世上的每个人恐怕都会有自己的“饮食嗜好”和“不良生活习性”。我的“饮食嗜好”和“不良生活习性”就是喜食老北京小吃之一的炸糕。小时候,自从母亲领着在西单的东来顺吃过一次炸糕之后(那一次一口气吃了四个),俺就喜欢上了这个东西。以后在菜市口的南来顺也吃过,还有很多年都非常著名的“西四小吃店”,这使我的味蕾对炸糕的好坏有一个客观的口感评价。
有人说,论炸糕,最好的并不是北京,而是天津——天津的“耳朵眼炸糕”。我在天津住过几个月,但当时并没有发现天津的炸糕之好,以后在天津建起了“美食街”之后,我对比吃了天津、北京两地的炸糕,于是这才发现:“最美味炸糕当属天津。”
但天津离俺太远了,俺不能为几块炸糕,就跑到两百多里地以外去吃炸糕,于是就在北京找类似的炸糕——起码与天津炸糕不能相差太远。
天津炸糕之好,好在外焦里嫩、薄皮大馅;北京炸糕之不好,不好在整个炸糕硬如碳团,口感、味道全无。
我吃过北京最著名的“护国寺小吃店”的炸糕,结果是徒有虚名,整个一个油炸出来的硬面疙瘩;北京还曾报道过南城虎坊桥有一家“天津炸糕店”,达到了慕名者排大队购买的地步。我追踪前去,在命令“限购”的数量范围内,买了十五块,是不是有特别“关照”记不得了。
买完之后,躲开众人的视线,悄悄先尝了一块。炸糕一入口,立即大呼“上当”,硬且不说,还索然无味,蒙别人行,蒙我这张“老炸糕”嘴就不行了。
其实北京有一家好味道的炸糕店,但是天津人开的,在鼓楼大街,租用了一家大餐馆的临街位置,开了一个“炸糕”窗口。
一次偶然经过那里,看见“天津三绝”的广告牌和下面窗口的炸糕,当即食虫大动,于是排队买了几块尝尝。队不长,三四个人,都是外地来京旅游的人。买完之后,依旧找了个无人之处,记得是地铁站的旁边,趁周边无人之际,手捧炸糕结结实实地咬了一口,这一口美味,甜糯绵远,至今难忘。
以后的几年,很少能看见这么个嘴馋的傻子,从很远的郊区坐地铁到市中心,就为了买十块炸糕回来。
俗话说:萝卜咸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自己喜爱的美食,能从中得到享受,得到愉悦,美食的作用不也就在此吗?
最后,不瞒您说,我这几天都是每天买两块炸糕,中餐、晚餐各一块(早餐光喝粥,红豆绿豆薏米粥,别的什么都不吃),当然还有炒菜、面条汤什么的。
